官方二维码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

   日期:2009-05-03     来源:未知    浏览:188    评论:0    

  [摘 要]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立足于收益保障,来分析近几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量增加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通过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探究可能的出路与办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本 高等教育 收益保障 就业

  和前些年相比,我国近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尽人意。同时,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仍呈扩大之势,这对今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亦构成潜在的压力。冷静地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分析

  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难以接受与自己预期目标相差甚远的工作岗位。倘若换一个角度,考虑其中存在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不难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投入巨大,收益却不如预期所想甚至差距很大,投资者自然很难接受。

  1.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人力资本的涵义主要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人力资本投资,通俗地讲就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交学费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由于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和个体所承担的成本相对于其收入而言,日益呈上升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趋势似乎又表明,这种投资的收益呈下降趋势。

  2.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与大学生就业。首先,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张,直接威胁了相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与保障。作为一项投资较大,花费人力、物力、持续时间较长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在高中后大学毕业前这段时间里的投资行为中,个体和家庭的成本分担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们花费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个人投资成本越来越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费的上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投资,作为成本分担者,必然会关心其投资结果的收益。而投资的潜在收益一时难以清楚地确定,于是当前的经济效益就成为衡量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工作待遇。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有相当部分是不满意就业岗位的待遇。简单地把就业观念落后作为理由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毕竟有投资就会存在收益期望。如何调整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应该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不如以往。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本供给近年来呈快速增长之势,需求方处于有利条件,能够对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客观上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力资本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也比以往更容易招聘到学历更高的毕业生。而通常人们的看法是受教育年限更长者,往往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日常所谓的人才高消费由此可以得到部分解释。用人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时,要对新进的员工工资、福利等承担责任,还有岗位培训费用等,必然考虑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高校毕业生刚刚进人工作岗位,要带来收益尚需时日。这种见效慢、短期收益较低的状况不是用人单位所期望的,而那些见效快、易于上岗发挥价值的毕业生更受欢迎,表现在招聘要求上,越来越多的单位优先考虑应聘者的经验。

  再次,投资者、生产者和用人单位三方对人才标准认识的不统一,反映了大众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的认识存在差别,也增加了相应投资行为的收益保障的不确定性。这种期望值的差别表现为不同的人才标准。有关资料显示,用人单位人才标准主要为以能力为主导,包含知识要素、能力要素、业绩要素三个方面。而高校受自身环境限制,难以为众多学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条件,更不用说让学生做出业绩来。况且,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是逐步演变而成的,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完全依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定制”。而作为投资者的家庭与个体在前两者之间选择的余地较小,他们只能从学校的社会声誉、专业就业状况并结合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即便如此,他们的选择度仍然非常有限,他们自己的人才标准也难以有合理的途径付诸实施。由此看来,尊重各方人才标准和需要,彼此保持信息的流畅,也许是缩小各方差距的关键。

  还有,制度上的束缚与障碍影响人力资本的正常流动。尽管我国政府确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目标——市场引导,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也取消了一些特殊规定,但是要真正开通毕业生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和非全民所有制企业等领域内的渠道,尚有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要清除。在就业渠道上,不少中小型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现实难题。高职和专科生的跨省流动受限制,去西部地区和基层的毕业生再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现行的人事制度、户籍关系对人才流动的束缚,致使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无法按需要进行正常流动。这种障碍,直接的影响是压缩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而间接的影响则是毕业生就业普遍趋向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因为那里的体制和机制也往往比中西部地区合理一些,利于自身的进一步流动。

  最后,人力资本积累增速较快,相对而言,社会经济相应的吸纳能力不足。这从根本上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总之,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投入与收益的反差、边际效益下降、收益保障的制度欠缺与实现的现实条件不充分,都使高等教育领域内相应投资行为的收益保障变得越来越缺乏确定性。

  二、就业形势不理想对高等教育领域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高等教育领域内投资的收益缺乏保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教育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总体上要比其它教育层次的人占有优势。在高等教育机会增多的今天,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往往也意味着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当高校毕业生发现两者之间的正相关越来越低时,就有理由对高等教育领域内花费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可能对后来的投资者形成消极影响。

  1.人力资本投资减少。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下降,从而减少受教育年限,降低受教育程度。从我国高校在校贫困生接近五分之一的事实,可以发现家庭和个体在承担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投资时,其负担是何等沉重。如果他们在经历巨大投入和重大压力后的回报(投资收益)远低于预期设想,部分人甚至必要的经济回报也没有,那么这种投资行为的价值就会受到怀疑和否定,也必然进一步打击其它投资者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行为结果会波及社会的多方面。

  2.人力资本投资盲目性增加,浪费现象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人力资本的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投资渠道未见拓宽。在前期投资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投资者寄希望于追加投资,以便把包括前期投资在内的收益都提高到一种理想的水平。为此,社会、家庭和学生投资大大脱离现实需要,结构性浪费现象严重。在教学模式、培养规格诸多方面雷同的情形下,学生和家庭别无选择地接受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在无法招聘到需要的毕业生时,只好把学历标准推向更高的层次。鉴于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众多家庭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未来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增多,有理由相信,出现此种情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3.高等教育机构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将承担更多责任。政府和社会及家庭等投资者把巨大的投入交给高校负责处置,高等教育机构事实上已成为投资行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如果他们的投资收益越来越缺乏保障,投资者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负起相应的责任。在精英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几乎不存在问题;到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显现出来,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保障。为此,众多投资者必然高度关注高校的活动,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等活动之外,还应当把自己的教学等活动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保障联系起来。可以设想,对于部分高校,保障学生的就业将成为其办学成功的重要法码。此外,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团结合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应成为部分高校谋求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改进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提高收益保障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本上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和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紧密相关。要理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就必须严肃对待与这三个方面相关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形成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人力资本投资良性运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理想的良好局面。这里,着重从投资主体方面加以分析:

  1.政府。第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保障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根本。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机会,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收益才有保障。仔细分析收益的形成过程,实际存在两个阶段。一个是人力资本投资者的巨大投入,经过高校三至四年的处理,形成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还算不上收益;另一个是人力资本的流通,通过流通人力资本能够获取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等。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使人力资本在流通中获取收益的根本。当然,实现收益也离不开制度方面的保障。

  第二,开拓人力资本流通渠道,降低人力资本流动成本。在就业渠道方面,中小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存在政策性障碍。2002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国企为31.5%,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它为10.7%,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看,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总数的60%。2003年9月24日《中国青年报》的“民营私企用人需求最多”,报道民营私企用人需求占市场需求的40.63%,中外合营(合资合作等)占21.61%。但是,它们吸纳人才都受到政策方面诸如派遣、户口、档案等障碍约束。2003年国家五部委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 (6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地方项目(服务时间为一年)招聘9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实际报名人数至六、七月份就已经达到43763名。这表明,如果能够消除制度方面的障碍,保持人力资本流通的通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可以大大拓宽的。

  第三,开拓人力资本投资的新渠道。2000年我国技术工人队伍中,技师及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仅为1.5%,高级技工为3.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2003年第2期《中国人才》所载《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一文指出:预计到 2005年,广东省需要技工502.4万人,目前只有 365万人,缺口近140万,尤其是高级技工缺乏。一方面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倘若能够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那么必定能够大大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政府和企业、高校要通力合作,紧密联系着力引导和支持人们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投资。欧盟早在1991年就专门成立了“欧洲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 (EFVET),其主要工作就是保证并加强全欧职业机构与企业的联络与交流。我国当前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刚起步的职业教育也存在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的倾向。纠正这些偏差,使职业教育名副其实,提高职业与技能资格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使职业教育、技能资格、学历教育、学历文凭享有同等价值的地位,才能真正提高人们在职业教育领域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

  第四,政府要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参照标准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全社会在教育领域内理性投资。从个体角度而言,很难说每个家庭在对子女进行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但是,当大多数的个体行为理性化带来的却是社会集体的不合乎理性时,表明政府和社会缺乏科学的参照标准,没有为社会成员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参考,表现为人才评价和教育政策上等存在不科学的方面。例如,唯学历论导致不少学生盲目追求高层次学历,脱离个人具体实际和社会需要。

  2.高等学校。高等学校首先要对自己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所担当的角色重新定位。高等院校不再仅仅是接受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巨大投入,在经过相应的教学周期后,把这种教学过程后的结果作为自身工作与任务完成的终点,而是要进一步延伸至人力资本的流通与分布领域内,帮助毕业生获取合适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高校要不断强化自身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与地位,在生产人力资本的同时,努力帮助投资者实现收益。

  其次,高校在推进学生就业工作方面要加大力度。据《新华文摘》文中资料:有关部门对7所高校百余家事业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从我国高校对学生就业的有关情况分析,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很大部分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且多数停留于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缺乏系统性,适应不了毕业生就业形势。高校要在就业信息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就业服务等方面有更大突破,使学习、就业、职业发展有机联系,相得益彰。

  再次,加强创业教育。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宜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退一步说,期望创业教育使大学毕业生一开始就创业也许过高,但是创业教育可以帮助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职业发展 (包含创业过程)中尽快成长,从而为社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3.家庭和个体投资者。最主要是要强化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观念。当人们交学费时就应当思考将来的回报问题,为此,在选择教育的形式、层次、专业时,关注它的就业率,关注职业变化趋势,考虑将来包括经济收益、就业和职业发展等问题,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在教育领域内的盲目性消费行为,有助于增加未来的收益保障。可以设想,假如职业教育的收益保障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不大甚至超过后者,那么整个教育领域内的人力资本投资理性化程度要改善很多。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有关分析,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存在波动。人力资本的收益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受现实经济、教育等因素影响,会产生一定波动,但是,应该有一个基本保障。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投资的收益,综合考虑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在保障基本收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使高教领域内人力资本投资得到最大限度回报。

  二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是实现其收益保障的必要条件,投资行为的收益保障还有赖于现实条件中诸多因素发挥作用。从就业竞争力看,大学毕业生作为群体还是比其他人群占明显优势。从社会发展方向看,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多方面渗透、参与,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大批高校毕业生发挥才干。

  三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人力资本投资的理性化是实现其收益、获取保障的前提。政府和社会加强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勇于承担责任,家庭和个体投资者增强理性,履行好各自职责,结合市场需求信息、就业变化状况、职业发展走向等因素综合考虑,提高投资决策时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减少浪费和盲目性。此外,着力开辟新的投资渠道,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莫 荣,刘 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新华文摘,2003,(8).

  [3]李丽萍.教育消费集体无理性的背后[N].中国青年报,2003一09—05.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最新论文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