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从人力资源比较东盟各国优势

   日期:2009-04-25     来源:未知    浏览:461    评论:0    

  [摘 要] 以人力资源的界定及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把人口总量及自然增长率、教育水平、生产力水平、相对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比较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禀赋状况,得出东盟各国人力资源优劣的探索性结论,给已经进入或将进入东盟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点有益帮助。

  [关键词] 东盟各国 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一、人力资源的界定

  人力资源是指某一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存在于人体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它的形成、开发、配置和使用都有时间方面的限制。其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得以积累、延续和增强。它是可再生资源,这种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它与一国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1)人力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国家人力资源丰富,那么该国的经济发展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反之,就必然影响、延缓和阻碍经济发展。(2)人力资源是能动性资源,能推动物质资源,并主动适应物质资源,使国民经济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3)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造发明的,又是由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去掌握和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既然人力资源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而人力资源在各国或地区的禀赋状况就成为各国或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识别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禀赋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东盟各国人口总数和自然增长率

  人口数量是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的基础,这是因为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能力,它不是游离于人身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它是最终决定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禀赋的基础性因素。如果不考虑东盟各国间人力资源的流动,那么东盟各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将成为决定本国人力资源禀赋的因素之一,因为自然增长率决定了东盟各国未来人力资源供给的状态,但这并不是说人口越多,自然增长率越快就对各国经济发展越有利。事实上人口增长必须与物质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2.东盟各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

  对东盟各国来说,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各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是增加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马克思认为一个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高于简单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而劳动者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是与其接受教育,提高技术水平的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在人力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会使东盟各国人力资源总量增加。

  3.东盟各国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

  从东盟各国现状来看,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当务之急。因为,劳动生产率表示单位劳动的产出水平,其提高意味着一定量的劳动投入带来更多的产出,或者是一定量的产出水平比以前消耗更少的劳动投入。因此在产出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原来岗位上解放出来,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同样取得增加人力资源总量的效用。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也同样影响着人力资源总量。因为不同的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所需劳动力较多,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需的劳动力较少。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禀赋。同样的,东盟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会产生人力资源不足或过剩情况。

  4.东盟各国间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东盟各国间人力资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流动将会改变各国原有的人力资源地区结构,影响东盟各国人力资源总量。值得各国注意的是这种流动必然带动技术和知识的流动。就东盟当前来说,引起人力资源各国间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政治、军事和行政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从经济分析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原因是各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评价指标及比较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禀赋

  1.人口总量及自然增长率

  劳动力人口的总量及其构成是分析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各种不同的劳动力人口构成,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析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动态的角度看,人口总量的变化,体现为自然增长率的变动。2006年,东盟部分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文莱15.8‰;柬埔寨22‰;印度尼西亚14.5‰;老挝2.5‰;马来西亚14.5‰;菲律宾1.99‰。自然增长率越高,表明人口净增长越大,说明劳动力的潜在资源越丰富。东盟各国人口密度为:文莱64/平方公里;柬埔寨74/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亚89/平方公里;老挝24.6/平方公里;马来西亚80.68/平方公里;缅甸81.88/平方公里;菲律宾295.19/平方公里;新加坡6004/平方公里;泰国126/平方公里;越南252/平方公里。除老挝低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外,其他东盟各国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新加坡人口密度最高,说明东盟各国人力资源数量总体上来说是富裕的。东盟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增长呈上升态势,菲律宾增长最快,大多数国家也有较快增长,部分国家增长速度放慢,泰国则出现负增长。从人口绝对量来看,印度尼西亚享有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因为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尤其是后备劳动力数量的多少,是制约生产力扩张的重要条件,即使是在同等条件下,人口数量多的国家,其综合国力就强;反之就弱。

  2.教育水平

  针对当前东盟各国来看,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包括各国总人口中的识字率、入学率、各种程度文化人口的比重、教育支出、教育结构等项内容。东盟部分国家的识字率分别为:文莱93.7%;印度尼西亚91.5%;老挝73%;马来西亚93.8%;缅甸92.2%;菲律宾92.6%;新加坡95.4%;可以看出新加坡的识字率最高,这是得力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强调识字、识数、双语、体育、道德教育、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并重有关。而老挝的识字率相对较低。对于东盟各国来说,人力资源的优劣更应当注重对其进行长期的培育和创造,因此,更为重要的指标是东盟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可以通过劳动力素质、研发支出和科技创新等指标来操劳描述。当前新加坡具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其科学教育国际排名在东盟各国中名列前茅,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升学率是东盟各国中最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就业人数比高达28.9,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的比率也较高,2002年为60.3。印度尼西亚国民受教育年限是东盟老成员国中最低的,2000年仅为4.7年,专业技术人才占就业人数比,仅为3.9,也是最低的,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的比率也较低,2002年为16.4。而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紧随新加坡之后,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其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与长期教育投入有关,2001年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7.9,是东盟各国最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就业人数比为17.8,仅列新加坡之后,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的比率也较高,2002年为58.3。总之,东盟各国的教育水平和人力发展水平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是东盟各国长期发展和培育的结果。

  3.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

  由于东盟大部分国家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东盟各国人力资源禀赋差异错综复杂的情况,为了较全面地从产业结构层次差异反映出东盟各国人力资源优势,除了从分析人口总量及自然增长率和教育水平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分析东盟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这里主要是从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分析比较。因此,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出东盟各国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层次差异,应首先对东盟的主要制造业构成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当前,新加坡在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东盟的其他各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是最发达的国家,其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绝对的优势,而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优势次之,其他国家相对就处于劣势。从产业类型上看,新加坡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的有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在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印度尼西亚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最具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不具有相对优势,这就要原因是由于其二次产业发展缓慢造成的,一般说来,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基本上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是一致的。

  4.相对工资水平

  东盟次区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速度,同时还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增长速度。因此,分析东盟各国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分析东盟各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水平。2000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20991美元、3447美元、2759美元、2288美元、929美元、802美元、659美元和414美元。相对工资水平表明东盟各国具有劳动力相对优势, 低收入国家尽管在相对劳动生产率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对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太大的意义,可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有重大意义。东盟各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优势是基于劳动力成本的。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低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比较优势不明显,但从产业类型上看,低收入国家在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从相对工资水平的角度看,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明显具有劳动力优势。

  5.劳动力流动

  伴随着东盟各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第一产业的地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地位的明显提升,与之对变化相对应,东盟各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大幅下降。据统计,1960-2003年期间,印度尼西亚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从75%下降到45%;马来西亚从63%下降到15.3%;菲律宾从61%下降到37%;新加坡从8%下降到0.3%;泰国从84%下降到43.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农业先进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加快,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急剧下降。引起注意的是,东盟各国三次产业部门间的劳动力转移不尽相同。马来西亚和泰国表现为农业与工业间和农业与服务业间的劳动力转移比较均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表现为农业与服务业间的劳动力转移强于农业与工业间的转移。据统计,1960年~2003年间,印度尼西亚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只有9.5%转移到第二产业部门,而20.4%转移到第三产业部门;马来西亚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下降47.7%,其中有23.4%为工业部门所吸收,有24.3%转移到服务业;菲律宾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仅有0.7%转移到第二产业部门,而23.3%转移到第三产业部门;泰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43.9%,其中有20.5%转移到工业部门,其余23.5%转移到服务业。最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东盟统一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在东盟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转移,如果说劳动力在国内的流动不会引起总量的变化的话,那么跨国的劳动力流动必然引起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这必将导致原本人力资源优劣势的变化,显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动力是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呈现出低收入国向高收入国方向流动,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因此,越发达的国家人力资源越具有优势。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四、结论

  以上从几个主要不同的角度比较了东盟各国劳动力资源禀赋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产业分布、劳动参与率、赡养率等指标。比较的结果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优势的地区分布迥然不同。比如一国教育水平与相对工资水平两个指标比较,结果正如相反。其实这种状况并不矛盾。相对工资水平侧重揭示的是劳动力成本状况,一国劳动力成本低于另一国,表明一国比另一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力成本要小,因而具有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而教育水平及其他指标侧重揭示的是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质与量,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对工资水平的比较优势最终要通过劳动质与量的改进来反映,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关键。另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低水平时其变化速度较大,而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其变化速度有趋于平缓的势头。而随着劳动力跨国流动逐步扩大,东盟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各国人均收入有逐步缩小的趋势,目前东盟各国相对工资水平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东盟统一市场中,哪国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相对工资水平低,哪国就将在东盟区域市场竞争与合作中享有优势。

  总之,东盟劳动力资源数量总体上是富裕的,但各国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当前看,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的劳动力资源的质量要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大,具有极大的劳动力潜在优势。从发展趋势看,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劳动力资源数量与质量都将有所增长与提高。而文莱只要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产业才能引导与提升劳动力资源潜能优势。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看,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相对工资水平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比较成本优势。

  参考文献:

  [1]坎贝尔·R·麦克南等:《当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萨尔·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3]伊兰伯格 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5]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杨玉生:《理性预期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7]尹伯成 华桂宏:《供给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8]尼古拉斯·巴尔:《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9]吴红梅:《雅各布·明瑟劳动经济学思想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1(4)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从人力资源比较东盟各国优势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最新论文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