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意愿分析

   日期:2011-09-20     来源:|0    作者:谢明    浏览:689    评论:0    
核心提示: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1980年、1990年后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这一以二、三十岁年龄段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1980年、1990年后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这一以二、三十岁年龄段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被时代推到了发展前沿。目前的他们,已占全国1.5亿外出打工农民工中的60%,大约有1个亿,是流动大军中的主力队员。他们学历更高,视野更宽,个性更强,他们的择业观、就业心态与父辈们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近期,东城区在北京站设立公共就业服务站,对来京农民工的择业意愿进行调查,为创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手段,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择业提供依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

  从北京站监测来京农民工情况看,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所受教育的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前者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比第一代高出近一倍,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更是第一代的6.5倍。“新生代农民工”的较高教育水平势必会对这一群体的择业意愿产生重大影响。

  (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目的显著不同

  “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谋求发展、体验生活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工作环境、福利保障、兴趣爱好、自由支配的时间等因素。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三)“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存在较大变数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四)“新生代农民工”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

  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在择业时有着独特的特征。

  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更趋向多元化

  (一)“新生代农民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受到青睐

  根据近期北京站公共就业服务站的调查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对工作种类的选择上已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在来京打工前希望从事的工作多是文员、管理、计算机、技工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希望从事操作工、简单体力劳动等工作的较少。在我们的职业介绍服务中,有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直接填写工作意向,而填的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有前景的工作”等。与之不同的是,第一代农民工择业意愿中填写“包吃住,挣钱多”的较多,只要挣钱多,他们并不在乎工作的性质。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预期已与城市中的青年人接近,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专业性,要体面,注重职业的未来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上更具灵活性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低端职业仍占有很大比例。这对有着一定职业目标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应该是一个挑战。据调查,当没有遇到满意的工作时,65.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先找个工作干着,然后再想办法换工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第一代农民工中有超过一半,即 58.6%的人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干下去”。这说明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固守着一个工作,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而“新生代农民工”更能够灵活把握,在找到满意工作之前,他们会做一份过渡性的工作,直到满意为止,这一方面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自我价值的个性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前途的乐观态度。

  (三)“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上有从二产向三产转移的趋势

  

  第一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有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仅剩下5.1%,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比重占绝大多数,还有一些实现了自主创业。从近期北京站公共就业服务站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择业行业调查上看,“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选择从二产向三产转移的趋势明显。

  三、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因素

  (一)前辈的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很大影响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为32.6%,而第一代只有20.4%,有外出打工经历父母的孩子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而父母的打工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并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借鉴父母的打工经验,走与父母相似的打工道路;二是走向与父母打工经历相反的打工道路。

  (二)受教育背景使“新生代农民工”敢于新的追求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远高于第一代,良好的教育不仅使这一群体独立自主意识更强,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他们更注重学习先进的知识,参加各类技术培训。

  (三)他人的经验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示范作用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为家乡的伙伴带来外面的信息,如城市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工作讯息等,这些无疑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工作预期。

  (四)务工信息渠道“新生代农民工”得益于大众传媒

  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即使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深受影响。看电视、上网占“新生代农民工”娱乐方式比例的80%以上,尤其上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二大娱乐方式。它带给“新生代农民工”更大的信息量,决定了他们会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的世界,向往城市的生活。

  (五)“三高”的优势使“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变动频率高

  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接受教育更多,从小生活的环境更发达,因此他们对职业的期望值也更高。他们不再片面的追求高工资,而更加重视工作环境和自身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里人相比一直处于相对恶略的工作环境下,换工作频率相对较高是可以理解的。

  四、多方位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正确择业

  (一)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良好竞争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劳动力市场找到适合的职业位置是双向选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竞争,否则就可能丢掉理想的工作机会。这也需要我们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尽量摆脱盲目从众的心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由被动获取职业信息到培养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主动出击进行择业。

  (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端正自身择业态度

  物质生活条件、文化程度高于一代农民工,其职业期望值往往偏高,而忽略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职业指导、测评等手段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以客观的态度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再引导他们根据指导、评估结果,对各种职业的性质、招聘条件进行了解,最终确立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避免在职业选择上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三)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加强自我技能培训

  依据“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学习先进的知识,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特点,结合他们自身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中长期职业目标,引导他们制定出中长期的职业培训规划,依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帮助其确定近期的培训目标。我们应本着灵活多样,以自愿、实用、方便为基本原则,帮助其选择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学校大门不久,他们带着对社会上、传媒中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加上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些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对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来说,这些新的变化无疑对以往驾轻就熟的以求职技巧、政策咨询为主的农民工职业指导提出了挑战。

  总之,思想活跃、奋发进取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可避免的将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主力军。形成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网络,是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合理化的基础前提。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多位一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络,有利于缓解其面对就业的压力,从而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的选择趋于合理性。

  东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第一中心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意愿分析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最新论文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