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骄阳“烤验”着大江南北,全国多地最高气温、高温天数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杭州,不少户外绿植甚至因无法忍受高温炙烤,纷纷枯萎。
然而据媒体报道,就在“柏油马路煎鸡蛋,人工湖边洗桑拿”的高温下,全国多地的高温补贴却“人间蒸发”。不少常年从事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多年未领到一分钱的高温补贴,有的甚至不知道还有高温补贴这回事。
其实早在1960年,我国就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并于2012年进行了修订。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规定,而在于劳动监察部门是否愿意将规定的执行,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整天坐在办公室内吹着冷气的劳动监察人员应该知道,投诉电话不响,不等于万事大吉。因为无法领到高温补贴的劳动者,大多是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一线劳动者,有的甚至还是“临时工”。在用工方形形色色的“霸王条款”面前,在饭碗和维权之间,他们常常别无选择,这就更需要劳动监察部门的关注与关怀。
作为国家的一项正式规定,高温补贴体现的是对劳动者人性的关怀与价值的认可。要让高温补贴不再随高温“蒸发”,除了加强相关立法外,劳动监察部门的负责人也应当迈开双腿,走出开着冷气的办公室,与“奋战”在高温下的一线劳动者来个角色换位,一些问题想必会迎刃而解。
骄阳无情人有情。绿植枯萎了可以补种,然而作为劳动者“娘家”的劳动监察部门,面对高温补贴连年“蒸发”的事实如果不作为,那么失去的将是劳动者的心,损害的将是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