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600030.SH)取消保荐代表人固定津贴,成为保代群体身价下降的最新注脚。不过,这或许也是投行业务市场化竞争时代的真正开始。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天获得证实,中信证券取消了给予保代的每个月2万元固定津贴,但是有项目已经报证监会审核,或者有持续督导项目的保代,仍享受原有的津贴补助。对于这家有115名保代的上市券商而言,这意味着每年可以减少薪酬支出2760万元。
压缩成本增强竞争力
中信证券取消保代的固定津贴,首先是来自于IPO项目锐减和业务收入下降的压力。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仍然主要依赖于IPO的业务收入,并购重组和再融资等业务创造的收入杯水车薪。全行业都存在保代过剩的情况,有统计称今年平均3个保代才有一个项目可做。
相比同行,中信证券的人力成本更高。虽然保代的薪酬水平可能没有国信等南方券商高,但整体水平仍然排在全行业前列。有中信证券内部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说,中信的激励机制比较偏“国企”的色彩,固定的薪酬比例较大,这在激励效果上也逊于南方券商的“小团队承包”模式。
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接近中信证券的人士对此次降薪表示担忧:“原本中信的保代激励程度就比国信差一点,现在取消固定薪酬,竞争力就更弱了。”
然而,保代身价下降却已经是行业的共识。国信证券等南方券商也曾传出降低或者取消固定的保代津贴,转而增加签字费的消息。
一位保代对本报记者表示,取消固定津贴、增加签字费是一个更合乎逻辑的做法。如果项目不多、保代出现闲置,那么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激励有项目的保代,符合公司和优秀保代的利益。
一些保代认为,保代的津贴除了是一般意义的报酬之外,也是一种风险补偿。在监管层和社会对IPO项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处罚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保代的执业风险需要有一种补偿机制。因此,签字保代的津贴仍有存在的意义。
激励创新大势所趋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降薪意味着保代通道价值的消弭。始于2004年的保荐制度替代了原有的通道制,券商固定的投行业务“通道”(同时进行的IPO项目数量)被取消,代之以保荐资格制。但是保荐代表人的数量多寡,仍然决定了券商的业务规模。在创业板刚刚推出的2009年,一大批企业等待上市,保代的这种通道价值更为明显。
由此,保荐制度也产生了异化。监管层原本寄望于保代能以个人信誉和职业生命,守护市场的三公原则,防止道德风险;但实际上这种制度也存在保代坐食制度红利的问题,一部分保代享受着高薪,但并未能很好地勤勉尽责,严重的IPO财务信息造假仍时有发生。
监管层和券商高层都看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在券商高层和证券业协会的共同推动下,证监会将单个保代可以同时进行的IPO项目提高一倍,从制度层面削弱了保代的通道价值。而降薪则体现了市场趋冷之后,保代市场价值的进一步下降。
但降薪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应对。记者采访的多位保代认为取消保代的固定薪酬是大势所趋,但如果只是单纯的降薪,而不是从制度上鼓励投行人员发挥创造性,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仍然没有出路。
“几乎所有的券商,把绝大部分的资源都集中在IPO上面,这本身就是缺乏远见的。现在市场逐步深化,并购、资产证券化、结构型融资等领域都大有可为。券商不应该只想着IPO不行了就减少资源配置,而是这些资源如何配置到新的领域,并建立起高效的激励机制。”一位保代对本报记者表示,类似的讨论已经在不少不甘于现状的投行人员中间深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