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马恩发有一儿两女,平时和儿子一起生活。儿子盖起了新房要老人过去居住,但老人舍不得自己的老房子
89岁的杨德清:招婿养老,女婿要分家,又剩老两口
90岁的胡才明:四儿四女,但孤身一人盼过年
74岁的张义荣:没儿没女,住进敬老院反倒衣食无忧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这一特点,由于城乡差距和大批青年外出打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复杂。谁也无法预知自己老了会怎样,很多时候只能靠运气。
89岁的杨德清站起来比老伴还低半头,钻进玉米地里见不到人影。77岁的老伴刘年莲说起话来十分费劲:“老汉的腰硬是给压弯了,年轻时身体非常强壮。”
杨德清是太白县王家堎镇和平村人,膝下无子。“结婚后十几年,肚子就是鼓不起来,不知道哪个部位耍了‘麻达’。”刘年莲说。邻居李老汉的媳妇生了7个娃,村里人撮合他们抱养了李老汉家的三女儿。老伴原本想抱养一个男孩,可没哪家人愿将男孩送人。
女儿长到18岁该出嫁了,考虑到养老,老两口决定为女儿招夫上门。消息既出,很快有个附近小伙子响应。两家商量了下,就把婚事定了。
月月盼养老金到账
6年没吃过肉
一阵敲锣打鼓后,小伙子和杨德清的女儿结婚了。第二年,生了个大胖小子。好日子过了三年,女婿要分家,各过各的。女婿在三间土坯房对面盖了三间土坯房。从此,两家开始了新生活。
年龄大了,杨德清夫妇精力锐减,家里有二亩地要种,不然吃啥喝啥?好在老两口每月能拿到80元养老金,再加上100元低保,每月有360元收入。在一次统计中,杨德清的年龄被少写10岁。这一小,每月少领10元养老金和50元高龄补贴。
老伴刘年莲说,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山里人住房、饮水不花钱,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土豆,关键是老汉身体差,靠药维持生命。每天盘算养老金快点到账,老两口6年没吃肉了。
但机会越来越少
太白县黄柏塬镇核桃坪村胡才明今年90岁,有四儿四女,但都不在家,寂寞的他就养了两条大黄狗,每天紧随其后。
胡才明说现在的日子好多了,起码不会饿肚子,每月还能领到养老金。过去进城要走几天几夜山路,现在每天都有班车进城。儿媳在外打工5年没回过家,据儿子说两人感情上出现一点摩擦。
“这么多空空荡荡的房子,就我一个老汉,每到过年,儿孙们才回来。我老汉平时也花不了多少钱,就是希望儿女们能经常回家看看,我哪怕给他们做饭都行,但这样的机会太少。”
儿女都打工
最大的事是给娃做饭
和平村77岁的苏桂珍身上看不出什么亮点,唯一醒目的是手上戴着一块电子表。这只电子表是儿子去年在集市上花10元钱买的,因为表的功能太多,儿子错将白天的时间调到夜晚。于是成了23点30分做午饭、5点30分做晚饭。
老人只记这两个时间段。因为,儿媳在附近加油站打工,上班时间要求非常准时。
苏桂珍有两个儿子,她与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小儿子在煤矿打工很少回家,几亩山地也撂荒着。家里的经济都是儿子掌管,至于养老金多少,她自己也不清楚,她每天就是掌握时间给娃们做饭。
土地和房子给侄儿
74岁的张义荣是白云镇下白云村人,在兄弟姊妹6人中排行老大。父母去世得早,张义荣好不容易将弟妹拉扯大,自己却成了村里的老光棍。
考虑到将来有人下葬,张义荣将土地和老房子给了侄儿,自己住进了太白县中心敬老院安家落户,自己不花一分钱,吃饱饭不成问题。
敬老院距县城三公里,是太白县唯一的一所敬老院(一般只接收无儿无女的)。院长胡炜说,敬老院占地8.1亩,总投资800万元,于2010年4月建成。床位208张,20位工作人员。入院130人,年龄最大90岁。
敬老院里多数是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节假日,会给老人点现金花,反倒衣食无忧,除了有点寂寞,日子过得倒挺舒坦。
相关数据
农民养老问题很复杂
各地养老金标准有差异,理论上能维持基本生活
太白县王家堎镇党委副书记胡博是和平村包村干部,他说,太白县在2007年8月1日起就实行了农民养老金发放,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60元,从2011年4月1日起每月增加到60周岁至69周岁80元、70周岁至79周岁90元、80周岁以上100元。同时,8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还能领到50元高龄补贴。
村里的低保户分为150元和135元两个标准。60周岁以上老人去世,还可享受800元丧葬费补贴,五保户3600元。
留坝县火烧店镇中西河村村支书黎平富介绍,全村有818人,214户人家,60岁以上老人有80多位。村民养老金是从2011年实行的,标准是每人每月:60周岁至69周岁55元、70周岁至79周岁65元、80周岁以上100元(包含高龄补贴)。
农民养老问题很复杂,这要看各家情况,条件好的老人生活就能得到保障,困难家庭问题就比较多。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年龄段的人,在权衡老少两者关系时,天平更倾向于子女。老年人领到的养老金也只能满足基本生活开支。
各地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有差异,理论上能维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但在实际中,老年人体弱多病,只有住院治疗方可报销,加之一系列额外支出,农民养老仍然离不开“养儿防老”这个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