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积淀,引领中国雇主品牌建设
中国人力资源经理 2012年8月21日北京讯 由中华英才网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及调查报告正式发布。作为业内公认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雇主评选活动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间,该活动得到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关注,并成为他们了解各自企业雇主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为其了解求职者择业观的不断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悉,本届中华英才网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更是对人力资源行业的过去十年里的整体变迁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深入分析总结企业在求职人群中构建雇主品牌的原则与先进经验。同时,在调查对象方面也从包括地域、社会群体及样本数量等多方面进行延展,不仅包括高校毕业生群体,还包括社会职场人士群体。力求公正、客观、科学地为广大公众解读企业雇主形象,并为广大求职者择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华英才网表示: “中国最佳雇主”这一品牌记录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间,求职者与招聘企业发生的点滴转变。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继续揭示中国企业雇主和求职者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从2003年首次开展雇主品牌调查至今的十年,亦是中国人力资源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而这十年间,无论是企业人才观及人才需求还是求职者择业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调查发现,随着企业对雇主品牌塑造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雇主品牌”是一种与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品牌同等重要的企业品牌之一,是企业在激烈人才争夺战中制胜的法宝。随着时代的进步,雇主品牌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因此雇主品牌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要和新一代求职者的特点个性相结合。传播雇主品牌,最佳“战场”就是企业的招聘环节,而如何在招聘环节当中对自身雇主品牌进行有效的塑造和传播,并以此为起点推动专业,系统和持续的雇主品牌建设,成为了很多企业HR招聘时所关注的重点。
此外,过去十年还见证了企业“人才观”的转变:不论是中国的本土企业,还是看重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当代企业已不再单纯只对如员工的专业知识等单一指标提出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员工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素质。诸如员工动手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不断汲取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的能力等等。
随着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进一步推进,跨国集团对于本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本地建立成熟完善的人才供应链,培养自己的“子弟兵”这一全新的双赢策略应运而生。
另一个方面,求职者的择业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不再是个人的绝对中心,人们在求职中的心态和表现就会呈现出相应改变,希望工作满足个人喜好、工作适应个人生活的态度势必会成为普遍趋势。另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求职者的信息环境变得公平、对称,可获得的雇主方信息更加直接、丰富,求职者在人力资源市场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都随之上升。
同时,调查发现,职场人士的择业心理也日趋成熟,在选择首份工作时,职业发展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他们很关心应聘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中华英才网认为,中国求职者首次择业时对于行业前景的看重,是中国求职者着眼长远、规划意识日渐强化的体现。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求职者长期待遇水平和职业风险大小。
此外,外企受青睐程度继续上升、金融、互联网行业仍为榜单主力、上海对人才吸引力下滑等现象都是本次最佳雇主调查的几大重要发现:
外资企业雇主品牌认可度继续上升
在今年调查中,我们发现:求职者评选出的最佳雇主排行榜上,国企仍占榜单主力,在“最佳雇主TOP50排行榜”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宝洁公司、百度、谷歌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分占前五名。但近三年外资企业的雇主品牌认可度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国有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年在TOP50上榜企业中占18席,比去年高出8席。
据中华英才网的观察,今年是90后群体的入职元年,一批成长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年轻人是职场的劳动力新军。不同于前辈们的瞻前顾后,这批毕业生成长于自由充分的信息环境,对于企业在尊重个性、有创新实力、有社会责任感方面更有期待。
而许多外资企业在进行雇主品牌宣传和招聘活动中凸显自身优势,如“国际化的平台和视野”、“自由开放的企业文化”、“先进一流的管理理念”、“鼓励个人发挥的工作机制”等,迎合了职场新军的期待和价值认同。 2012年,外资企业在雇主品牌认同度上再一次获得提升。
金融、互联网行业企业仍为上榜主力
在2012年的中国最佳雇主TOP50榜单中,金融、能源化工资源、互联网、计算机、消费品行业是雇主品牌认可度最高的五类行业。其中金融和互联网企业联合占据了近三成份额,成为榜单最大赢家,呈现出经济回暖后的行业繁荣景象。
此外,对比近3年榜单,有13家企业成为本届TOP50新上榜企业,而其中事务所/咨询行业,如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和麦肯锡等成为其中主力。传统能源/化工如首钢总公司和神化集团,以及资源和消费品行业,如联合利华有限公司等雇主也再次登榜,获得求职者青睐。
本次调查同时对16大行业的人才流动性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的转行情况和入行情况作为两个划分指标,将16大行业划分为4大类,分别为:稳定行业,不稳定行业,压力行业和吸引行业。
其中稳定行业为求职者流出比例低,同时流入比例也低的行业。不稳定行业为求职者流出和流入比例都比较高的行业。压力行业为求职者流出比例高,而流入比例低的行业。吸引行业则为求职者流出比例低,流入比例高的行业。
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虽然得到很多求职者的青睐,但这两个行业与房地产建筑,汽车,广告等一起均属于压力行业。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组织,零售/百货,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行业属于吸引行业。稳定行业则包括消费品,医药/卫生,交通/运输/物流行业。而制造/电气,通讯/通信,计算机行业则属于不稳定行业。
一线城市再获青睐 但上海人才吸引力下降
2012年,在毕业后一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比最高,为63%,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此外,东部南部发达地区也是大学生选择的热门地区,比重为20%,而选择中部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6%,只有不到4%的大学生愿意到其他城镇,非城镇和其他地区工作。
继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后,新进入职场的求职者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虽然仍然面对高企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但一线城市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显然对求职者更加具有吸引力。
本次最佳雇主调查同时显示,北京对全国范围和本地院校大学生的吸引力最高,分别吸引了全国26.3%和本地72.3%的受访者愿意毕业后在北京工作。
而上海的人才吸引力虽然仍处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但今年上海对于本地院校大学生的吸引力迅速下降,从去年的72.2%下降至38.2%,一年之间降幅近半,低于北京和广州。
2012年,上海对本地毕业生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中华英才网认为,这是因为上海附近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城市较多,包括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和宁波等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高。
在大学生偏好行业里,政府公共事业首次位居榜首,打破了自2008年起金融业一直位居大学生偏好行业榜首的局面。本次调查中,金融业在偏好行业榜中仅位列第三席,此外教育/文化/科研/培训也超过金融业获得更多大学生的偏爱。
期望获得高薪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从2008年最低处9%上升到2012年最高处20%,其中期待薪酬为6000-6999期间的大学生占比6%,而最多比例大学生期待的薪酬范围是3000-3999元,占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