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风险投资)投资时给出的盈利要求,我们目前就已经达到了。”
9月中旬,科锐咨询创始人兼CEO高勇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其时,距离美国经纬创投3月份签署的400万美金的投资协议,才过去了6个月。
成立于1996年的科锐咨询是一家人力资源招聘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猎头、RPO、短期雇员及第三方雇员招聘。
“RPO会是公司未来最大的前进方向。”主导这项投资的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认为。
所谓RPO,是招聘流程外包(Recruiting Project Outsourcing)的简称,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链中,RPO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高勇称,目前科锐咨询80%以上的营收依然来自于猎头业务,被经纬创投看好的RPO业务,虽保持100%的增长但却只占公司总营收的10%左右。
“但RPO未来的势头是非常令人鼓舞的。”高勇认为,在经营了将近12年的猎头业务之后,科锐在风险投资的助力下,开始轻度转型,打造“利润贡献点”(传统猎头)和“成长贡献点(RPO)”为主的双驱动商业模式。
“快公司”们的“卖水者”
经纬创投和科锐的结缘,听上去颇有故事性。
故事的前传可以延伸到当年的中经合创投。
当年中经合创投的合伙人张颖、万浩基等,在中国几年的创投经历中,出手数次,投资了一批颇具成长性的企业,其中的一些已经成功上市。
在与这些被投资的企业沟通中,这些风险投资人逐渐发现所有企业的一个共同焦虑:找人,找对人,找对中高层的人才。
有焦虑,就意味着有机会。
“作为投资人,我们需要为投资的公司招聘一些重要职位。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原来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很大,很有发展潜力,于是有了投资人力资源公司的想法。”这些精明的投资人,看到了在中国这股“投资热”、“创业潮”和快速发展的商业体中,涌现出的那个“缺水”的机遇。
这和当年美国西部“淘金热”中,那些不挖黄金,却另辟蹊径,给淘金者卖水的故事颇为相似。
但人力资源价值链颇为细分,招聘、猎头、薪酬服务和外包、培训,而在每个业务环节上,中国有已经有大大小小数千家公司,但有规模、有成长性的公司,寥寥可数。
“在这个行业中,几年就达到翻倍增长的公司也不多。”万浩基表示。于是,还在中经合之际,2006年底,万浩基就已经将科锐“挂上号”了。
在万浩基看来,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科锐正在力推的“RPO”业务。从2004年开始,科锐尝试与欧洲一家软件公司合作,达到建立在软件应用平台上的RPO系统。
“如果一家公司有员工3000人,每年招聘几百人,就需要专业的人、更低成本的方式,来代替自己来招聘,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或者战略。”万浩基认为。
而后,在2008年初经纬创投中国基金成立之后,科锐成为经纬创投目前投资的三个项目之一。
据了解,经纬创投的400万美金,约占公司20%的股份,按照8倍的融资市盈率计算,科锐2008年的净利要达到1800万人民币。
“我们相信他们能100%能完成增长,并且最重要的是增长是在RPO中出现,这已经很足够了。”而在万浩基看来,科锐把RPO业务做好,才能在未来的股票市场有亮点。
“科锐的定位不是一个传统业务的公司,而是一个有着新兴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人力资源的供应商。”
RPO的机会?
对于高勇来说,尽管在三季度就已经完成财务指标的要求,但并不轻松。因为他以及风险投资人更看重的是,科锐利润增长中的“结构和比例”,被寄予可以承载更大未来的RPO业务增长如何。
“猎头业务已经非常成熟,具体的工作我已经不需要介入,主要的精力都在抓RPO。”高勇表示。
从2006开始,连续三年里,科锐的RPO业务已经达到将近100%的成长速度,其服务对象也从一开始只为跨国大公司服务,到涵盖对中小型公司的服务在内多层次定位的服务体系。一些已上市或拟上市公司的中高端人才招聘,也已成为科锐的主要业务。
高勇称,“我们要做到的是,客户只需要将要求提给我们,我们就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人。”
这些“要求”,往往是几百人以上的中层招聘规模,对质和量的要求都比较高,对招聘公司数据库的质量、对行业的深度渗透力和协调效率,是一场整体考验。
高勇曾在一次内部员工会议上总结,RPO业务的成功完全是因为比其他猎头公司先走了一步。
“直到2007年之后,像Manpower、光辉国际旗下Future step等猎头公司在中国的新业务才纷纷跟进。”
但新事物也总是伴随新考验。
“最大的挑战,是中国RPO供应商的发展是否完善,以及客户对RPO的认识。”高勇坦言RPO市场在中国尚处于早期阶段。
而经纬创投期待“三年之后有一个成功的退出”,也让这位东北汉子颇具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