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2月13日电(记者 陆波岸)新华社记者最近专项调查显示,“新用工荒”正从我国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农民工已由“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向度流动”,区域性、结构性工荒已经常态化。
“新用工荒”持续蔓延确实是件让社会各方面都感到焦虑的事情。但在既成事实面前,应当神莫慌,冷静面对现实,找出问题的根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转移与产业承接,构建和谐劳动用工关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力求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劳动就业,各级政府部门始终扮演着领导和服务角色。在用工荒面前,政府要做的不是“拉郎配”式的招工,而是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服务好辖区用工和劳动就业,同时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冷静“会诊”出现用工荒的真正根源:是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还是城市“新二元”结构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当了绊脚石?找到问题后要“对症下药”,该优化产业结构的必须大刀阔斧,该破解社会难题的务求实效,否则将会陷入“年年工荒年年招工,年年招工年年工荒”的被动局面。
与用工荒关系最直接的用工单位,这个时候也不能自己乱了阵脚,更不能“临时抱佛脚”,到处散发“空头支票”式的许诺,以权宜之计能开工一天算一天。而是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用工特点,冷静分析本行业以及自己企业产生工荒的真正原因,是福利待遇出了问题、工人与企业之间感情隔阂感日益加大?还是劳动强度、劳动时长让员工“望而却步”?或者是这个产业已经处在淘汰边缘?找出“症结”后需要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的不要捂住钱袋子,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的不要固步自封,否则可能陷入“招工不足——开工不足——效益下降——无力招工”的恶性循环局面,最后被市场淘汰。
用工荒的出现,给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求职选择自主权和话语权。但是,求职者越是这个时候越应当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准确为自己定位,自觉接受培训以提高劳动技能。特别是“80后”、“90后”就业者,更应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加强钻研学习,练就扎实的就业基础,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好员工。就是在用工难的当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特别是专业技术缺乏、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的劳动力要实现充分就业,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