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特区的“特”体现在特殊区域、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和特殊平台。
特殊区域体现在中关村独特的区位优势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拥有232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核心区有32所高校、206家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全国海外留学人员约有1/4在中关村。北京地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311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有163名人才入选“海聚工程”,占全市海聚工程人才总数的75%。自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以来,已有103人入选。
特殊政策是指国家和北京市支持人才特区建设所出台的优惠措施。中组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中央单位与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13项特殊扶持政策。北京市制定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配套实施6项重点工程,落实10项具体政策。从人才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特需品税收优惠、简化结汇手续、重大项目资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户、出入境、医疗、家属安置等各方面,人才特区都实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特殊机制是要创新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北京市与19个中央单位组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打通各类要素流动和配置渠道,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下一步将筹建人才特区建设促进中心,打造“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为人才特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员制”服务。同时,积极推动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总结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经验,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试点推行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努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学术环境。
特殊平台体现在人才事业发展的空间上。人才特区积极打造两大“发展极”,分别是“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学城”是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为核心区域,在生命科学、航天航空、网络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区,集聚高端人才,转化创新成果,力争推动区域形成万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在这个区域,重点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中关村科学城高校院所和中央企业建设特色创新产业园18个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9个,评估论证和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60余项。“未来科技城”是在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以建设低碳、现代、国际化之城为目标,以支持央企人才团队发展为着力点,以大市政配套建设为保障,严格控制工期和质量,努力实现年底前“初具规模”。目前,制定了《未来科技城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支持入驻央企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由神华集团、商飞集团等15家央企在北京昌平区共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聚集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经有4家央企开工建设,年底前15家央企将全部开工,入驻央企已经引进了50名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这两个“城”,人才特区还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云计算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新兴产业项目平台。依托这些研发机构、研发基地、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搭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