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广州火车站,准备回家过年的外来人员露出笑容(资料配图)。记者黎旭阳 摄
2月12日,招聘会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启动(资料图片)。记者顾展旭 摄
2月12日,“南粤春暖”广州市就业服务月暨广州市百场招聘会在三元里大道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启动(资料图片)。记者顾展旭 摄
文/记者严利、杨进、叶卡斯、全杰、李大林、郭晓昊
核心提示
1月19日,广州市10区2市同时召开春节后最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4万外来工进场找工作。本报记者兵分多路,直击各招聘现场,直击用工末端,深入数十家缺工企业采访缺工之种种细节,细细梳理招工难背后症结:除了薪资成为最大分歧外,打这份工究竟有无幸福感正成为外来工和企业最大的纠结。
记者调查发现,外来工对幸福感的要求并不高,只是企业和社会人文关怀更用心一些,对用工环境的整治力度更大一些,工资水平能够随着GDP增长水涨船高一些,能与城里人一样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得以享受例如子女入读公校等,他们的心头就暖烘烘的。
薪酬成招工难“元凶”
缺工集中在餐饮、保安等行业
据官方统计,目前广州节后缺工15万,通过多日调查,记者发现,“用工荒”并非全部企业,节后缺工多出现在餐饮、保安等行业,而且开出月薪在1500元以下几乎不具有吸引力。
调查一:
“1”字头工资很难招到人
记者在中心市场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工资以“1”字开头的企业招聘台前很少有人咨询,月薪在1500元以下的企业几乎难招到人。
在海珠人力资源市场,一家便利店招聘店员,只需应聘者具备初中以上学历,但需要轮班和通宵夜班工作,月薪只有1500元至1900元,整场招聘会下来只来了3名求职者咨询,最终还只收到一名求职者的求职登记。
而月薪以“2”字开头的招聘台前前来咨询了解的人明显增多,少数月薪开出“3”字头的企业招聘台前便会排起长龙。
在中心市场,一家酒店招聘清洁工、服务员等,月薪多在1200元至1900元内,虽然包吃住,有奖金、提成等,但前来应聘的人少得可怜,“一上午只收到1份有意向的表单。”
调查二:
餐饮、保安等行当最难招到人
19日,记者在番禺区人才市场农民工招聘专场看到,前来求职的农民工络绎不绝,几乎个个都手握小本和笔,认真地记下招聘单位的联系方式和相关岗位的工资待遇,不少招聘单位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龙。
据记者现场观察,电子、五金类企业招工需求最大,应聘人数也最多,而酒店、物业管理、珠宝玉器、物流等企业门庭冷落。
在三元里大道的广州市劳动力中心市场,虽然前来揾工的人比较多,但几乎都是咨询的,真正达成意向的不多,尤其以保安最难招。
一家装饰材料公司为保安岗位开出了月薪2300元至2500元、包吃住、年底双薪等待遇,但开招了大半天仍没有人来填表,保安部经理黄先生告诉记者,考虑到今年招工可能更难点,还特意把保安的工资提高了一些,没想到还这么难招。
在海珠人力资源市场记者看到,招人最着急的当数餐饮服务业,年后缺工令餐饮服务业不约而同上演“招工大战”。
广州二沙岛陶苑酒家人力资源经理廖旭东愁容满脸,酒家带来了100个招工名额,但应聘者寥寥无几。廖旭东说,他们的服务员月工资有1800元,再加上其他福利,待遇比别人都高出20%,但就是招不到人。
调查三:
年头招人多是为了补员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招工的企业首先多是为了补员,不少企业都面临年后部分员工没有及时返回开工的尴尬。
在广州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一家家具厂招聘台前也很冷清,此次他们招聘的岗位从人事助理到生产技术工,多达50多人。
招工负责人告诉记者,近2年都出现了员工节后返工率不断减少的情况,今年就有近三成人没有回来,他们急着招人,“只要身体条件基本符合就行,不懂技术也行,我们再培训。”
专家:用工荒也许是一件好事
对于本报的调查报告,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刘江华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约5年前他就曾提出过珠三角传统产业将会面临“用工荒”的难题,招不到工人第一层表现就是“工资低了”,这样的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深入到第二层表现就是企业的“盈利空间小了”,“如果以前开到1500元的月薪这家厂有20%的盈利,现在增加到月薪2000元,也许盈利只有5%了。”刘江华说,这就是一些企业为何宁可招不到人开工不足,也不愿意增加工资的原因。
他告诉记者,香港塑胶、制衣、电子零部件等产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球都非常有竞争力,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随着人工成本、土地租金、水电费等上升,纷纷转移到刚刚开放的珠三角地区,同样,现在珠三角的这些传统产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用工荒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一些传统落后的产业已经不行了,倒逼广东产业升级。”刘江华认为,遇到“用工荒”的企业除了转行,还可以通过升级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减少普工总量,提高单个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或者通过改善用工环境,“感情留人”。
广东劳动学会副会长罗明忠却认为,这种“缺工”现象是一种结构性缺工,缺的是高端创新人才和劳动密集性的普通工种,而位于中端的大学生就业仍困难。他表示,以前“要多少人,有多少人”、“打工者排队进厂求一份工作”的时代已经不复返了,现在企业应该正视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局面,而这一状况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广东早在几年前就看到了这一趋势,提出产业升级,他说,“用工相对短缺,也可转换为积极、有利的因素”。
企业眼中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在此次调查中,对目前市面上招工企业提供的待遇和条件进行了统计。此外,对求职者“幸福感”进行了调查。两者对比,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距,更可以分析出“用工荒”的症结所在。
工资高幸福感自然强
“现在的工人都很现实啊,上来先问工资多少,我们开出1600元,他们觉得少了立马掉头走。”番禺一家家具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赵先生的话语中透出些许无奈,“特别是90后员工,太不稳定了,动不动就跳槽,我们公司年前回家的工人不少,可年后回来的却寥寥无几。”
赵先生觉得,只有不断提高工资,才能吸引新生代农民工。“企业文化很重要,但工资不够高,竞争力就不够强,工人们会‘用脚投票’。工资越高,工人的幸福感就越强。”
注重企业文化提供上升通道
广州一食品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黄先生被问到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时表示,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注重企业文化,并为员工提供通畅的上升通道,就能给员工极大的幸福感。
黄先生举例说,“干满一年后,我们在年度调薪的基础上,还会根据市场的工资水平,对业绩出色的员工进行更大幅度的加薪,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此外,公司还为员工提供纵向和横向的发展空间,做销售的可以去尝试做会计,收银员也可以调去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让员工在公司内部合理流动,活水才好养鱼啊。”
外来工眼中的幸福感
幸福感一:就是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南沙区太远了,还是在番禺这边找吧。”曾在某服装企业做过文员的小徐已经在番禺待了3年有余,“现在工作机会很多,就拿番禺来说,每周三和周六都有大规模招聘会,我在番禺待惯了,现在有了地铁,去广州市区也很方便,幸福感就是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幸福感二:有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
“我是一名电焊工,维修的技术也懂一点儿,因此找工作的面比较广,很多企业都愿意要我。”来自四川绵羊的小刘看上去自信满满,“家乡那边也有工作机会,但我还是想出来闯闯。企业应该是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我很希望能够在工作中接触到更多人,学习更多知识,今后有机会自己创业。”小刘表示,虽说自己投出了10份简历,也有企业表示了要人意向,但他觉得跟这些人力资源部门的人谈不到一块儿去。“我觉得在这样的公司里跟这样的人共事不会有什么幸福感。”
幸福感三: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我找工作一点也不愁,就是希望有公司能给我老婆也安排个活儿干,同时给小孩找个上学的地方。”老家河南的模具师傅吴先生今年35岁,他此前在深圳打工,妻子和孩子一直在农村老家生活,每年过年才能见上一面。“要说不想家,不想老婆孩子,那是扯谎,哪个不想一家团圆啊。”因此,吴先生找工作的标准不是绝对工资高,而是哪家能顺带解决妻子的工作,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读书的地方,他就上哪去。
返回家乡不再出省打工的人
积累:
外出打工赚到第一桶金
不再回来的外来务工人员现状怎么样?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广西玉林市博白县英桥镇镇政府。一张张珠三角企业印刷精美的展板在镇政府大院中格外醒目。据英桥镇镇长李宏海介绍,每年英桥镇到广东打工的人数在1万~2万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占8成,打工者主要流向地之一就是佛山。这些外出务工者带回的财富,让镇里这十多年不断在变化。
“每年过节前,镇上的储蓄所门口都要排起长长的人龙,有时等上两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取到钱。”李宏海告诉记者。在英桥镇,外出务工3~5年的,基本上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
博白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杰向记者透露,就业服务中心曾向县里的邮政储蓄所了解过,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每人每年能汇回家2万元,每户家庭一个月能平均汇回5000元左右。
转变:
富起来后村民回乡创业
但外出务工的状况在近年来却有所转变。根据英桥镇所属的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就业中心统计,2008年之后,博白县外出打工的人流在逐年减少,由2008年的全县15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0万人左右。
在英桥镇付义村,记者见到一栋栋新建起的小洋楼,其中几座相连的小别墅,属于村民赖祥友的兄弟姐妹们。17岁外出打工,在珠三角各个城市打拼了10多年后,赖祥友和亲戚朋友们都成了小老板,在他家6兄弟姐妹中,就拥有5辆小车。
25岁的赖祥谱2007年第一次外出打工,中专毕业的他在广州找了份电器销售、维修工作,月工资1800元,但只做了两个月,他就寻思着倒腾镇上的生猪批发生意。但由于生猪的价格波动幅度太大,后来赖祥谱又回到佛山在朋友的一个陶瓷门店打工。
2009年10月,赖祥谱开始跟父亲买下了一个经营不善的矿口,在村里请了20个原在广东打工的工人,开办了一个陶瓷原料厂。“都是家乡人,自然不亏待,每月工资2500元,如果要加班,薪酬会接近3000元。”
除了开办小企业,养猪场也成了博白县英桥镇回乡创业的另外一条出路。李宏海说。据英桥镇政府的统计数据,去年全镇养猪的收入就达1.3亿元。“养猪场的老板都买了小车。”
劳保所:
“打工者现在成了上帝”
根据英桥镇提供的总结材料,去年该镇引进6个投资项目,总投资1.643亿元,其中超千万的项目4个,为企业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英桥镇是所在的博白县的一个缩影,广西博白县人社局局长陈钊告诉记者,去年博白县的工业化、城镇化趋势明显,像一家从东莞转移过来的威×制鞋企业,去年9月上马后,就提供了700多人的就业机会。
“以前企业老板是上帝,现在打工者是上帝。”英桥镇劳保所所长梁刚感叹称,今年在东莞有企业的朋友找上门来,都是想通过私人关系,为厂里多招些工人。
专家观点: 要发展高劳动力成本的企业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江帆教授认为,广东是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因此势必会遇到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目前内地经济在发展,如果内地有同样的工种和接近的收入,加上内地近家,那原来的民工就不愿意外出务工。
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发展高劳动力成本的企业。现在劳动力价格上升,如果企业还继续固守着低端的产品,那就无法为劳动力提供一个较高的工资。现在并不是要提倡珠三角的企业减员、低耗,而是要提倡珠三角产品与产业升级。如果企业的产品不转型,那“用工荒”带来的阵痛就成了长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