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对外称,将从2011年1月1日起上调最低基本工资。至此,全国已有31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此前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这些对工资作出调整的省市中,最低工资增长幅度平均为24%。尽管此轮调薪潮尚未退却,但陕西、浙江等多个省市又在2010年上调最低工资的基础上,再次提高或正在酝酿提高工资标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调薪的背后,是各地普遍出现的比往年来得更早的“用工荒”。
以浙江为例,该省目前的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创下新值,达到了1.99。为缓解渐成常态的招工难,浙江预计将在2011年1月15日前,将最低工资调整到位。
人社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孙群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造成用工荒的主因是工资问题,但上调工资不能完全解决用工荒,还需要加大产业升级力度以及对于技工的培训力度等。
应对用工紧缺
今年4月,浙江对全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进行调整,最高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从960元提高到1100元,这样的标准为当时全国最高。
该省人社厅一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现在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最低工资调整方案,具体上调幅度还没确定。他表示,每年在过(春)节前后,普遍会遭遇用工荒,目前浙江有800万技工人才,但还有700万人的缺口,上调工资可以缓解用工荒的局面。
再来看陕西,该省的餐饮业等众多服务行业普遍遭遇招工难题。在人口红利优势渐次不再的当口,陕西省于12月25日作出决定,2011年1月1日实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月增加100元。这是陕西在6个月内第二次调整,调整后,一类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860元,二类为780元。
昨日(12月27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宣布,自2011年1月1日起,该市最低工资标准从目前的每月960元调整到每月1160元,月增加200元。同时,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作标准由每小时11月提高到每小时13元。
今年初,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已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初衷大同小异,都为改善当地就业环境,缓解招工难,吸引劳动力回流等。
孙群义指出,2008年前,结构性用工荒一直存在,一个原因是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导致劳动力不愿流动,另一方面是企业给予工人的工资仍然较低。
难解招工困局
事实上,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方式来纾解用工困局,历来为各地推崇并实践,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年的用工荒在浙江、广东等地提前4个月到来,也侧面反映了这一事实。
广州某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周经理向记者称,对于员工工资,今年增加了许多,可近来急聘10名包装工,招聘发出近一个月,还是未能招够。
据了解,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企业的月工资与中西部相比,并不具吸引力,浙江省与中西部企业月工资差距只在200元左右。
孙群义举例说,富士康在珠三角的工人工资待遇起点为1200元,而在郑州新建的工厂中,工人的起薪为2000元。
比较优势的丧失,让外来务工者更愿就近就业。为创设更好的就业环境,在薪资待遇上加码,成了沿海各省的重要选择。
按照《最低工资规定》第十条的要求,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而不断涌来的用工荒,倒逼各地不得不加快频率。
但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撰文指出,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只能起到为很小一部分弱势劳动者收入水平进行“兜底”保护的作用,注定解决不了涉及所有劳动者的企业内部收入分配问题。如今在通胀压力增大、物价上涨水平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上调最低基本工资是必要的,但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有限。
对于如何解决用工荒,孙群义建议:“过去为了解决就业,更多采取的是较为低端的用工方式,现在加大产业升级换代非常重要。同时,要加大对于技能人才的培训,现在主要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另外还要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