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能否在未来5年内实现全国统筹?人社部日前印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在规范省级统筹制度、加大基金中央调剂力度基础上,建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陈秉正对界面新闻介绍,所谓全国统筹,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征收标准与给付待遇相统一,“也就是说,职工不论在哪个地区工作,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相同。”
早在1987年,国务院在《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中首次提及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此后在人社部制定的社保事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都曾提出要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2017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也提出健全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为何要实现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表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级低,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遗产。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承担了居民养老金的保障工作。市场化改革后,由企业为单位统筹养老金的制度不再延续,因此养老保险升级为市级统筹。随着老龄化问题突出,城市间养老基金差距再次拉大,于是需要推行省级统筹,最后是全国统筹。“我国的养老金统筹,便是一个从小单位过渡到大单位,行政层级逐渐上升的过程。”鲁全说。
目前,我国养老金总体上并不存在缺口。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07亿人,2020年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9229亿元,基金支出54656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8075亿元。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保基金未来面临的给付压力会越来越大。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预测,2029年养老金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2036年累计结余将耗尽,此后每年出现缺口。中国社科院出版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预测,204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3.8万亿元,2050年将高达11.3万亿。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养老基金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养老基金结余较多,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等老工业地区,缴费人员少、退休人员多、抚养负担重的情况比较突出,养老基金便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
为此,近年来,各省市陆续出台统筹方案,为“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国统筹打基础。2020年4月21日,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实行养老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2月,我国各省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均在16%左右,但经济较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缴费率则在13%-14%,部分企业更低。鲁全认为,全国各地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统一,有助于协调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核心要义。
“如果一个企业去广东投资,雇佣劳动者时只需缴纳13%或14%的养老保险,如果去东北投资,则要为每位劳动者缴纳16%的养老保险。自然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出现在广东,创造更多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形成良性循环,而对东北来说则是相反的情况。这会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鲁全说。
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基本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面临的最大困难。为了协调不同地方的利益,中央政府提出收取各省3.5%至4%的基金作为中央调剂金,用以平衡地方差距。“这是走向全国统筹的一种过渡方案。”鲁全表示。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北京、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7个省市的调剂金上缴下拨为正数,即贡献省份;辽宁、黑龙江、湖北、吉林等2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负数,即受益省份。贵州、云南、西藏三个省和自治区调剂金缴拨平衡。
郑秉文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建立中央调剂金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长久做法。真正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应该实现基础养老金在中央层面大收大支,缴费由中央政府来管理,支出兜底也由中央政府来管理。如果只是像省级统筹一样,从地方养老保险基金中抽几个点,建立一个中央调剂金,统筹层次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低带来的很多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十四五”被视为完成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关键时期。陈秉正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人社部制定的规划显示了中央对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决心和重视,“但实现全国统筹不是一蹴而就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未来养老保险缴费率若全国统一,会不会影响到个人缴费率以及养老金收入?鲁全告诉界面新闻,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对个人权益没有影响。按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劳动者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标准取决于其所在的上一个养老金缴费超过十年的地区政策。“一位四川籍的劳动者在深圳打工,且在当地缴纳养老保险超过十年,退休后,即使该劳动者回到四川,他的养老金也将按照深圳标准发放。至于养老金数额,则由总缴费年限和缴费所在地的社会平均工资共同决定。”鲁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