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以上的人离职是因为薪资水平无法满足需求,超过六成的人是因为找到了更合适的工作,无论是转型的科技公司还是传统车企,都愿意付出更高的薪酬“挖”掘智能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人员,而以蔚来、理想为代表的的第一批新势力造车公司也在通过不断提升薪酬福利以及股权激励的方式“留”住人才。
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汽车大概率会是科技领域未来数十年的新终端。因此,市场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造车领域。科技巨头的入局,在加速行业人才竞争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行业快速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在造车企业新发的岗位中,我们可以发现智能驾驶领域的平均年薪高达45万—60万,远高于传统造车领域的工程师。
图片来源:太和顾问司南大数据平台
市场或将重新洗牌,人才争夺升级
从新势力造车崭露头角,到传统企业改革,再到手机、互联网等科技公司高调入局。市场分割尚未明朗,人才大战一触即发。2017年前后,因为资本的助推,新势力造车第一次大规模爆发,除了频繁的融资发布,还体现在大规模从传统车企高薪挖人,据统计仅2017年,就有200多名职位在总经理及以上级别的汽车人选择加入造车新势力,整个汽车行业掀起了造车新势力对传统车企人才的大冲击。
进入2020年,第一批新势力造车已逐渐形成自己的战斗力,与此同时,传统车企的转型以及互联网巨头的不断“官宣”,将智能汽车又一次推到风口上。但这一次不再是新势力单向的从传统车企挖人,而是他们相互之间的人员流动,有大量传统造车专家开始回流。
对于华为、小米、OPPO这些新入局的企业来说,前有蔚来、小鹏这样已形成战斗力的自研玩家;中间有体量相当的互联网巨头手握技术优势入场;后方,还有一众传统车厂推出转型后的第一批产品。但无论是已经有车进入市场的,还是新入局的策略各不相同。科技公司的集中入局,没有给第一批新势力造车和传统车企转型留有太多成长时间。而这些企业的加入对传统造车及新势力造车带来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抢夺。
不可否认,科技巨头对于人才的争夺上优势更强。据太和顾问司南平台的数据显示,新势力造车新发职位的薪酬水平高于传统动力工程师。智能驾驶人才是目前新发职位占比较高的职位,薪水普遍高于传统汽车领域的工程师,驾驶场景数据分析工程师和地图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平均年薪在45万到60万之间。而传统领域,高级动力传动设计工程师平均年薪32-33万,高级电气设计工程师36-37万。
科技巨头入局,与传统车企互为突破口
在这场终端之争中,搅动行业最多关注度的,当属小米宣布加入造车领域。据公开信息显示,小米在网联交互、车身控制、充能补能等方面已有200余项专利。小米不引入外部投资者,造车资金全部自给,着重构建生态,但硬件环节仍有待完善。
相比小米的“自营”,多数互联网公司选择的都是找成熟车企代工合作。
百度与吉利共同组建新的智能汽车公司,以造整车身份入局,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
华为与北汽合作,以技术入局造车,“只卖不造”,布局机车软件终端领域。
“大疆车载” 专注于智能驾驶系统,定位对标华为,专注为整车赋能而非整车制造。
滴滴先后与北汽、大众、比亚迪等车企合作展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合作。
360通过投资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汽车品牌哪吒汽车,正式进军造车行业。
OPPO目前在车联网相关领域布局 3000 件+专利,包括车辆定位方法、装置、车辆定位系统,还有涉及汽车的测距装置、测距方法、摄像头及电子设备等。
太和顾问管理咨询首席顾问高恩德介绍到,造车已经成为了众多高科技企业群雄逐鹿的新战场。对行业来说,这些新进的成员,无论是造整车还是只做软件、系统,都将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随之而来就会带来全方位的竞争态势,未来对于人才的争夺必将白热化。
相比于传统汽车行业的内卷,互联网企业坚定进军汽车界的行动,或许是打破行业内卷的有效方法,他们正在突破其固有的能力圈,尝试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大势下分一杯羹。
终端之争 All in 造车
5G衍生的“万物互联”,引发的或许是一场终端之争,智能汽车大概率会是科技领域未来数十年的新终端。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至60%,而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
随着智能汽车产业链逐渐成熟,未来将有望继续实现超预期的高增长。这也是互联网科技巨头入局智能汽车领域的核心原因之一,未来智能汽车或将成为互联网全新的引流和服务增长机会。与此同时,传统车企也在积极的寻求变革。
随着进入造车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元,人才流动也会不断加大,但随着产业的不断成熟和各家策略的清晰,这一流动会逐渐放缓,但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厂对于AI技术的人才需求会持续增加。
AI技术的领先性、服务的优越性,研发能力的前沿性,决定了造车新势力能否成功的三大屏障。随着“All in 造车”入局跨界公司越来越多,互联网、手机企业与传统汽车产业融合之象也会愈发显著。
太和顾问司南数据平台显示,智能驾驶人才是目前新发职位占比较高的职位,薪水普遍高于传统汽车领域的工程师,驾驶场景数据分析工程师和地图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平均年薪在45万到60万之间。而传统领域,高级动力传动设计工程师平均年薪32-33万,高级电气设计工程师36-37万。
图片来源:太和顾问司南大数据平台
进击的新势力造车,人才战持续升级
这场行业大战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各自为营,而是互相借力和向智能化发展的统一方向,但在人才争夺上却很难达到共赢。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人才的争夺也在持续升级。对于汽车行业来讲,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围绕燃油车的发动机、底盘等核心部件工作的传统汽车人才;
一类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而涌现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相关人才;
另一类则是目前智能汽车所需要的,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细分领域的人才。
这三类人才都集中的技术研发领域。
从太和顾问司南大数据平台可以看到这些重点岗位的人才薪酬增长率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薪酬最高的依然是智能驾驶领域的人才。
激烈的人才争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网联化”及“智能化”还将愈演愈烈,加上造车行业重点岗位对于学历水平及工作经验的要求都较高,导致了整个造车行业高管频繁走马换将。
图片来源:太和顾问司南大数据平台
对于智能汽车这一新终端的争夺中,人才之战会越来越凸显。太和顾问管理咨询首席顾问高恩德认为,但短时间内,人才最大的缺口尚在研发。
造车行业的核心人才,早在2015——2017年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的第一轮人才抢夺战中已被整编重组,当时大部分传统车企的人才拿着高薪奔向了新势力车企。但随着传统造车行业的反击,科技巨头的入局,这些关键人才下一步的走向,目前并不确定。汽车行业可能又一次进入离职潮,人才流动加大的同时,更为显象是人才缺口的凸显,未来AI算法、智能驾驶、高精地图、电池以及出行领域的研发和服务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新一轮的人才大战也将围绕技术型、服务型及具有复合型思维的产品经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