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相对于大行的优势在于决策链条短
城商行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一方面,从税收的角度来说,城商行相比国有大行对当地的税收贡献更大,因此城商行发展得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就越大,此外城商行能为政府的大型项目,如基建、旅游、文化产业等提供融资支持,因此政府是非常乐于扶持和发展城商行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现在各地的政府都很积极地成立自己的城商行,也体现在对已经成立的城商行给予项目资源,包括上市等方面的指导。
另一方面,城商行的大股东多为当地的财政局或国企金控平台,地方政府对于城商行的人事任免、业务发展、政策出台等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城商行的优势在于机制相对灵活、更能与地方实际情况匹配,决策链条短。以我们银行为例,由于在外地没有分行,总行在省会,各个地州市分行有决策或者业务方面的事情需要定夺,和总行之间的交流都是比较方便的。国有大行一般有支行-省分行-总行三级程序,且总行均在北京,因此,相对来说城商行的优势就在于决策的传达和反馈会比较快捷。
城商行激励机制灵活,但压力比四大行大
机制的灵活还表现在对人才的激励方面。银行的薪酬以基本工资+绩效构成,国有行遵循央企高管限薪制度,相比来说城商行的整体薪酬水平要更加市场化。绩效占大头,举例来说,客户经理的薪酬上不封顶,远超当地的平均工资。一方面这种激励制度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因为当地其他非银金融机构比较欠缺,这个薪酬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尤其是具有银行工作经验或者自带客户资源的人。这种激励也直接反映在员工的工作劲头上,为了完成业绩,拿到更多的奖金,城商行的员工往往比较“拼命”和“狼性”,这也是我们在成立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抢占市场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确实不止一次在和同行交流、或者与同事交流中感觉到,我们银行的员工压力比较大,比同城四大行的员工要大许多,尤其是在每个人要完成的存款指标、考核指标等等方面。应届生离职率较高,很多人在毕业两三年内承受不住这种压力,跳槽的很多。
客观来说我们银行的员工确实比较辛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银行目前主要的盈利还是靠净息差(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中间业务做得少,因此银行在揽储和放贷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因为这是我们的核心盈利模式。
如何跟国有行、股份行抢客户?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优质企业、大型国企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少,这些目标客户自然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除了抢占大客户外,对于我们的业务重点如民企、小微企业、个人业务来说,要想在有限的盘子里抢到更多的蛋糕,就需要在高利率之外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服务。比如设计一些更贴合企业需要的金融服务一揽子产品,采用更简便的审核流程、更快的放款速度。个性化的服务肯定需要成本的投入,无论是人力还是科技。
另一方面,因为城商行目前大部分的贷款投放对象还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些创业公司,涉及的行业、门类、盈利模式、产品形态都比较新颖,很多是我们以前完全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需要我们的客户经理包括银行的领导去学习。信贷员工面临着贷款终生追责制,对该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是非常大的。国家一系列扶持民企的政策导向要求下,加大对民企支持力度,更需要我们对所贷款的对象有比较好的判断力。要想摆脱原来抵押物贷款的传统方式,就要从其他方面去审核和评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还款能力,这对银行是一个挑战。
银保监会对我们的不良率也有严格的要求,包括每年发布的各种年报、季报,还有媒体的曝光等等。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平衡,在支持民企发展、扩大资产规模和把自身不良率维持在较好的水平、提高资产质量之间,把握一个度。讲实话,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事情,因为找平衡需要的不仅是胆大,还要心细。
如何转型?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银行业转型升级要面对的问题。随着90后逐步步入社会开始工作,90后对于储蓄、消费、投资理财的观念与之前的几代人不大一样,这是成长环境不同带来的代际差异。作为银行未来的重要潜在客户,如何吸引他们把钱存到银行?作为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传统银行理财产品还有多大的认可度?包括2018年底大热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整个资管行业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作为受经济环境影响最明显的行业之一,银行最先受到冲击,也必将率先谋求改变。
都说银行业最近几年在走下坡路,其实不是银行的人收入变少了,而是银行越来越难以“躺着赚钱”了。从2018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强监管态势愈发增强。隔三岔五就有新规定、新要求,需要银行去学习、落实。包括对我们业务的导向有相应的规定,城商行前两年其实一直是高歌猛进的态势,现在的整体基调更偏向稳定,顺应监管部门的要求,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