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中建启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北京中建政研教育科技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人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事业单位有110万个,事业编制为3153万个,其中汇聚了三分之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释放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活力是“十三五”期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坚持价值导向
近期以来,我国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密集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这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启示是坚持价值导向,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体现科技人员的知识价值、工作价值、劳动价值。
此外,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转换用人机制
近年来,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包括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按照聘用合同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合同聘用的履行以及人事争议的处理等。“十三五”期间,事业单位要以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转换用人机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达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范有序、灵活高效的目标。
国家政策在转换用人机制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规定。例如,医师多点执业的合法性,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引导“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增强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谈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创新创业、兼职兼薪。例如,事业单位的员工可以走出去创业三年,同时保留公职关系。如果创业未获成功,回来之后还可以继续任职。这涉及到内部管理的问题,需要复杂的职能设计才能够做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创新编制管理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编制是人员总量控制,目前的编制采取严控的管理模式,面临着事业发展和编制严控的矛盾,高校、公立医院等编制创新的呼声渐高。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未来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将严格控制审批,在工资和人事管理方面将非常严格。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采取编制备案制、编制标准等多种创新编制。
关于编制标准如何制定,业界存在广泛的探讨。有专家建议电视台以节目播出分钟数为标准,纸媒以发表文字数量为标准,医院以床位数量为标准,高校以学生数量为标准。也有专家建议,探索高校和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去行政化,将自由还给教师与医生。
无论编制如何创新,事业单位的属性不会改变,即事业单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责依然要履行,其基本规则不会改变。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强化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国家政策规定,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完善科研机构、高校领导人员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管理制度,强化科研机构、高校履行科技成果转化长期激励的法人责任。完善工资制度,实施差别化激励办法,使专业技术人才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
强化激励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和人事制度设立都会有影响,包括股权激励、现金激励、工作业绩的激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经费如何使用,劳务费如何设置等,这些政策文件要转化成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需要很长的时间。
事业单位广泛分布在教科文卫多种领域,许多行业(例如体育、演艺行业)的专业人才拥有黄金年龄阶段和黄金贡献期,遵循相关规定和行业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实现人才激励的前提条件。例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人才创造了职业发展的空间,“按照退休前的工资待遇享受退休待遇”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实现薪酬激励,促进人才成长。
事业单位改革是不断的探索的过程,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人社部“十三五”规划已经公布,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各级、各地的事业单位应在差异化探索中,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释放专业技术人才活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提供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