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企业高管年薪高低谁作主

   日期:2010-01-28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唐明灯    浏览:235    评论:0    

  企业高管年薪高低谁作主

  时代周报评论员 唐明灯

  继前不久国企高管年薪是否“天价”招致热议之后,企业高管“天价薪酬”这一议题,近日再次借房地产上市公司年薪排行榜进入公众视野。

  任志强天价薪酬引争议

  1月23日,在中国房地产经理人大会上,中

  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中经联盟)依据2008年在内地上市的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数据,对上市房企高管年薪酬进行了前 100位排名。其中,香港长江实业董事总经理甘庆林以年薪1835万元位列榜首,而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以年薪774.3万元位居第二,成为内地年薪最高的一位房企高管。

  上榜的100个房企高管,2008年平均薪酬为98万元,远高于国企高管平均值,而低于金融业高管薪酬。值得一提的是,奉陪末座的广州珠江实业董事总经理年薪仅3.36万元。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在其博客中透露,未入榜的信达地产董事长徐祗祥,年薪只有1.2万元。他评论道:“真想象不到,拿这个待遇的董事长,怎么有力气带领员工出干劲、为股民争业绩,除非是不实披露。”

  任志强以时常语出惊人或者雷人著称,并因此蜚声地产界内外。如今,在金融危机余悸犹存,通胀威胁在即,房价飞涨而调控政策效果尚待观察的背景下,任志强高居内地房企高管年薪榜首,顺理成章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质疑的对象。

  日前,任志强在北京市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称“北京市不必抑制房价,它还会继续上涨。”“农民工在北京都能买得起房。”薪酬榜披露后,有评论将其高薪和惊人之语联系起来,质问“谁给了任志强拿高薪乱放炮的机会?”进而有人认为,任志强鼓吹房价上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逐天价高薪。

  薪酬榜公布次日,CCTV记者电话采访任志强,他的反应十分激烈。“公告(年报)上的数字,国资委给我多少钱,和我真的拿多少钱,能是一回事吗?2009年会比2008年更高吗?你怎么知道2009年会更高?我还觉得更低呢。”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最高的前15家企业中,房企占据3席,任志强的薪酬位居前五位,确实很高,但相较于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2007年高达6000万的年薪,并非最高。任志强高薪引发争议,也存在华远地产有关高管薪酬的提取办法不够透明,信息披露存在瑕疵等因素。而同业中与万科、中海等房企高管薪酬横向比较,任志强的单位薪酬为华远带来的利润处于低位。换句话说,从薪酬和绩效之比看,任志强年薪偏高。

  年薪制约束机制失灵

  年薪制是国际上支付企业经营者薪金较为通用的方式,通常由基本薪、绩效薪酬、福利、津贴、期权等部分构成,主要着眼于激励企业经管人员、强化其责任感、高薪养廉,简单而言就是按业绩拿钱,兼顾抑制管理腐败。

  一般而言,评价薪酬的标准,主要由内部公平、外部公平以及受薪者自我价值认同等要素构成。内部公平体现在企业内投资者与经管人员的契约上,外部公平除了同业横向比较之外,还应该体现一个重要的维度—社会公平。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企业高管的薪酬是其普通员工薪酬的20到30倍。即使在今天,美国之外的许多国家的企业CEO薪酬与普通员工薪酬之比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下。例如英国为22倍,加拿大20倍,德国为12倍,日本11倍。

  虽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加,但毕竟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母体,企业所有制性质因而独具特色:除了央企、地方国企中具有行政垄断特征的企业之外,也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上市公司以及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上市公司。

  2002年,中国推行国企高管年薪制,明文规定高管年薪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按此规定,以2007年统计数据,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932元,高管平均年薪应该不超过过31.25万元。但事实上,金融、电信、石油、烟草等国企高管薪酬,大都突破了限制。尤其是金融业,这种突破更为厉害。

  差别巨大,不但凸显了财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社会弊端,在企业内部也问题丛生:安徽某国企亏损过亿而老总年薪依然过百万,国企老总花钱买院士头衔被骗公款买单,国企破产老总空手套千万资产揽政府工程等消息均见诸媒体。年薪制的约束机制失灵,有效性可疑,民怨和非议自然接踵而至。

  2008年,金融风暴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企业高管巨额年薪成为非议对象,促使各国重新审视企业高管薪酬制度,为平抑民怨而采取相应限制措施。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2月4日颁布限薪令,规定接受政府注资的银行和其他企业高管,年薪上限为50万美元,为美国普通家庭收入的12倍。近日,中国财政部也颁布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人民币。”但此“限薪令”的社会反响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网民怒指中国版“限薪令”名为“限薪杠杆”,实为“涨薪标尺”。

  随着经济企稳回暖,金融界企业界故态复萌追逐巨额年薪,政府颁布的限薪令成为一纸空文。去年11月,美国一家薪酬咨询公司公布研究报告,预计华尔街企业2009年向职工派发的分红将比上年增长约40%,平均约为33.6万美元,是美国普通家庭收入的8倍。而2009年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的员工平均将拿到59.5万美元的年终奖;华尔街高管奖金可能高达千万美金。高盛为应对英国金管局打击银行巨额花红政策,为伦敦分行高层和明星经纪的薪酬花红设置上限为100万英镑(约人民币1100万元),却激起强烈反弹,面临高层和明星经纪出走的威胁。

  2010年1月4日,美国政府重申限薪令:凡是接受政府救市资金的银行或者其他华尔街机构,其高管年薪不能突破50万美元。华尔街高层的贪婪,也让美国总统奥巴马怒不可遏,1月14日起的一周内,两次指责华尔街高管发高额奖金很下流,并准备向大型金融机构征收占其债务0.15%的“金融危机责任费”。

  在中国,企业高管特别是国企高管高额年薪也遭遇公众持续质疑。1月9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北大光华学院新年论坛演讲时,认为国企高管年薪平均60万不高,并称从今年起央企高管的薪酬与企业业绩直接挂钩。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则首次明确将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与高管薪酬相联系。

  巨额薪酬如何与业绩挂钩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央企高管高薪仅仅与经营业绩挂钩,而不考虑其独有的资源优势,政策实施效果未必能让人满意。

  北师大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中心主任高明华教授认为,垄断国企高管薪酬合理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按照一般企业的标准,直接将企业业绩与高管薪酬挂钩,而应该将垄断因素考虑进去。他的一项研究显示,仅从薪酬和业绩之比看,薪酬对垄断企业高管激励严重不足,但考虑了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放大效应”后,结果却表明,“考虑了垄断的”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就不是不足,而是过度了。

  其次,有专家认为“限薪令”会对央企集团高管直接产生效力,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却不易控制。所谓“天价薪酬”的问题,主要出在地方国企,以及国有参股企业,比如任志强所在的华远地产这样的企业身上。国资委监管的136家中央企业,到2008年底总资产接近18万亿元,其中80%都是上市公司。根据《公司法》,这些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应由董事会来决定。

  而公众对“限薪令”心存疑虑,甚至认为有演变成“涨薪令”的可能。则是基于许多国企高管已超出280万上限这一现实,以及公众长久以来对国有企业赢利模式根深蒂固的成见。超出者能否降下来毫无把握,只担心未达到280万的国企高管,会很快向这个水平看齐,华尔街的做派,并不是孤例。

  总之,企业高管巨额薪酬,不为公众认可。主要原因无外乎巨额薪酬与业绩不挂钩,与员工待遇悬殊过大,薪酬额度无标准、信息不对称,许多企业产权不明晰,决策不透明,国有企业主要依赖垄断获利等。

  管理咨询专家王俊强认为,根治高管“薪酬”之“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应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组建由独立董事为主导的薪酬委员会。薪酬标准由有公信力的独立第三方拟定,而非现在沿用的老子给儿子定价,缺乏公正性。

  其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实现市场化薪酬与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协调统一。打破国企高管的公务员经理人“两栖身份”困境。。

  其三,增强高管薪酬的透明性,不仅应公布高管薪酬水平的绝对值,更应明示其薪酬结构和具体的支付方式、业绩条件等,以使公众清楚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四,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高管薪酬与管理绩效的对接。高管薪酬决不能不顾绩效旱涝保收。

  公众非议和质疑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并非“眼红”或者“仇富”。而是针对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严重背离的现象。企业绩效逐年下滑,高管收入却节节攀升,这显然是普通员工和股民所无法接受的。这也是公众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任志强的高薪,远不如对中央国有垄断企业高管高薪关心的缘由。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企业高管年薪高低谁作主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新闻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