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个月,已经接到了好几个猎头来电,都是帮外资投行招人的。”就职于某外资私募股权基金(PE)中国办公室的张华(化名)告诉本报记者。
据他介绍,除了本人收到外资投行的招人信息之外,还有不少同行都表示收到类似的猎头来电或是外资投行的直接询问,“有两位朋友去年应聘一家外资投行被拒后,上个月这家投行的人力资源部邀请他们重新面谈。”张华称。
一场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而在持续数月的金融海啸中最受伤的还有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行大佬。2008年3月贝尔斯登倒台,华尔街率先刮起了裁员风暴,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无一幸免,或是分公司顺应美国总部的裁员大计,或是本土公司自身经营困难,而内地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裁员”在中国的投行业同样发挥了威力。
例如高盛于2008年11月推行了裁员10%的全球瘦身计划,波及高盛在内地的业务部门,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下称“中金”)、瑞银(UBS)等合资券商的投资银行部也相继爆出有不同规模的裁员。
同时,与投行关系甚密的四大会计事务所,除了不留情面的“炒鱿鱼”,还惊现“员工被迫停薪休假”、“停发加班费”等变相节约人力成本的举措。
然而,随着沉寂数月的A股IPO破冰,以及全球股市近五个月的绝地反击,内地投行业重新显现生机,据本报记者多方了解,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瑞信(Credit Suisse)、美林(Merrill Lynch)、高盛等外资投行在内地市场都先后重启了招聘大门。
北京一家合资券商的董事总经理向本报记者指出:“现在相比而言,中国市场是最让人乐观的,对投行来说人是最重要的,所以随着业务状况调整员工队伍是很正常的。”
投行业寒潮果真已成过去式?市场预期已经明确一致向上?
外资行招兵买马,内资行按兵不动
就职于某国际猎头公司香港办公室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据我了解,明确找猎头公司在中国区撒网的有瑞信和美林两家投行。”
该人士称瑞信和美林职务空缺的主要是投资银行部门,且招聘对象是SA(高级经理)至VP(副总裁),都属于中低职级,至于详细招聘人数不方便透露。“这正符合投行的规律,裁员的时候最初考虑对象也是这一职级区域的员工。”他表示。
张华表示:“接到的猎头电话中有帮瑞信和美林的投行部门招人的。”
另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深圳某券商的保荐代表人也表示:“瑞信、美林以及摩根士丹利的同行近期都联系过我,问我是否考虑跳槽过去。”
据上述保荐代表人介绍,高盛的投行部门近期也在零星地招人,最近两个月已新增3名以上的人员,而且由于进入A股市场历史不长,其保荐代表人的储备并无优势,如果市场继续转热,他们对保荐代表人的需求肯定很大。
回首2008年11月,高盛在香港的裁员覆盖了除财会部门之外的所有部门,研究部、投资银行部等业务核心亦在瘦身布局之中,高盛香港证券化衍生产品部的负责人的“窝轮女王”都黯然离职,在内地也一度将减员风暴覆盖投资银行部门以及其他后台部门。
变脸就发生在A股节节攀升的这几个月中。
证监会7月公布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名单显示: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在中国成立的合资券商,专注于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于2005年11月注册为保荐机构,现有保荐代表人9名,数量在68家保荐机构中仅列42名,名列第一的国信证券拥有保荐代表人数量是其9倍。
而瑞信在国内成立的合资券商——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时间是2009年4月,4名保荐代表人的数量在保荐机构中倒数第二。
合资券商中尚未有大规模投行招人动作的有中金和瑞银,目前这两家机构在保荐代表人数量上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20位。
“瑞信和高盛要想争抢国内投行业务招揽更多的保荐代表人至旗下是必要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A股的几单主板IPO成功之后,业内对市场转暖的判断是较为一致的,所以都怕踏空,现在开始扩充人手为市场转暖做准备。”上述董事总经理表示。
高盛的有关人士在电话中不愿对此进行评论,称:如有人员调整属公司正常行为。
而一位中金投资银行部的工作人员表示:整个公司有少量的新员工加入,但是我们部门目前还没有。”
与外资投行的“变脸”形成对比的是本土券商的“按兵不动”。
据本报记者了解,仅就投行部门而言,2008年至今,本土券商几乎并未实施裁员,只不过在IPO暂停的一个阶段中,部分投行工作人员遭遇了降薪。例如中信证券这个本土券商的龙头,2008年11月起有部分员工的收入遭到了下调,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安信证券、中原证券等都在2008年第三、四季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幅度的降薪。
“我们公司并未裁员,所以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开始招人,投行队伍基本保持稳定。”上述保荐代表人表示。
另据记者与多位其他券商的工作人员采访,目前投行部门没有扩容的有安信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以及中信建投等数家本土券商。他们大多认为即使考虑创业板等利好因素,目前的投行队伍也可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需要。
“跳槽”暗潮涌动
A股市场近几个月的上攻不仅提升了投行业的热度,与市场息息相关的券商分析师也不甘寂寞的加入了跳槽大军。
分析人士认为:“跳槽者增多侧面证明了许多人对市场抱有乐观预期。”
自6月份以来,截至7月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在上海某券商不到40人的分析师团队中,约10名分析师已经先后跳槽离职,这10名分析师跳槽之前分别负责有色金属、宏观策略、金融工程、债市、旅游、交通运输、电子等行业的分析。曾在瑞银证券担任策略分析师的陈李日前转投嘉实基金,也是近期众多分析师跳槽较为引人注目的案例之一。
“分析师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行业。”北京某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告诉记者,2007年底至今,国内分析师行业则相对稳定,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的相对低迷和金融危机的爆发,“那一段时间是券商最难熬的时间,国内很多大型券商都纷纷裁员减薪,在如此境况下,能保住‘饭碗’已经不易,更别说跳槽了。”
“但就目前而言,经济是否真的回暖,市场是否已经脱离‘熊’境,为时尚早。”上述北京某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但是跳槽者上升侧面证明了许多人对市场抱有乐观预期。
目前本土券商为了应对可能的跳槽风波,不少都在进行调整待遇的管理措施。例如申万证券、招商证券在2008年少发了的年中奖金,今年已经发放。另有券商的投行部门上调了保荐代表人的全年薪酬。
另外一支资本市场的重要角色——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少员工也是另有打算。
一位自4月开始休假在家的安永员工向本报记者坦言:“我正在联系工作,现在市场风向变了,我已有5年的工作经验,应该很快能找到新工作。”
该人士称还没听说公司重新招人,即使公司通知也不会考虑复职回去公司,“留在公司心理压力太大,这次的经历我和很多被迫休假的同事都觉得不想继续受刺激。”他表示。
普华永道在大陆区的一位合伙人则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公司已经停止裁员了,不过还没有开始招人,近几个月开始忙起来了,忙审计中报,还有IPO,有些部门甚至加班到晚上12点。”
该合伙人解释称:现在团队是保持暂时稳定,不敢轻易招人,怕市场只是暂时回暖。
市场各方的人才策略不同,一边厢外资投行开始谋划未来的市场大热,一边厢四大所冷眼看待现在的市场回暖,也正如8月以来A股上演的多空分歧一样,市场预期如何,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