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连续四年的招商状元江西省,自2004年起用工日趋紧张,它在号召外出打工的563万江西子弟返回家乡之时,还四处出击邀请各地劳工前往江西。如今,它还采取层层考核的办法,来确保未来劳工的供应
“全民动员”
劳动局长简裕春这几年的头等大事就是忙着给自己所在的江西省德安县找到足够多的工人。令他苦恼的是,他找工人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德安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切都怪德安的发展太快。德安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个只有16万人口的小县。2002年,德安在南昌至九江的高速公路旁建了一个占地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招揽一些沿海企业前来投资。效果惊人地好,到2004年,这个工业园的产值一下子比前一年增加了400%。
绝大部分德安人对这个工业园的发展并不热心。这么多年,他们已经养成了到发达地区讨生活的习惯,每年过了春节,这个县八分之一的老百姓就兴冲冲地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向沿海各省出发,奔自己的前程去了。
德安县工业园的企业依然不断增加,但能干活的人却不见增加。前来投资的老板们不断要求县政府,必须提供人手。
简裕春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2004年初,他从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调任劳动就业局局长,主要任务是帮助工业园区里的大小老板们找工人。
他一上任,就发现手下人依然把输出民工的多少作为主要政绩,简裕春及时纠正了这种“不良”倾向,宣布以后的工作,不是“送人”而是“招人”。
2004年5月开始,他和几位副局长兵分四路,到陕甘、川渝、云贵、河南等地前去招工。
折腾了一年,情况并不理想。简裕春想尽办法从陕西咸阳带回的五十多位下岗工人,大部分很快又回去了。因为德安的工人平均工资只比咸阳高150元,工人们家不在当地,吃住的开销很大,他们觉得来这里划不来。
2005年春节前,简裕春又打起了德安周边8个乡镇的主意。借着春节来临,简裕春开始在这8个乡镇挨个大宴宾客,“拉拢”村镇干部。他一边在酒桌上和这些村干部们称兄道弟,一边把招工信息分发给他们,要他们帮忙宣传。为了向弟兄们表示自己的赤诚,简裕春一位位地大碗敬酒,一直喝到不省人事。从此,这种酒每年都得喝一次。
尽管简裕春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他的努力依然赶不上德安县工业的增长速度。
从2004年起,德安县工业园工业总产值每年增速都超过了50%,用工紧张的问题在2006年达到顶峰,缺工率一度达到20%。老办法已经不灵了。
2006年底,简裕春又设计出一个“全民动员”战略:他制定了吸引4000个劳工(占总外出劳工的五分之一)回家的“宏伟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县里各个部门和各个乡镇,纳入年初上级的目标管理和年终考核;他还悬赏——招一个人在本地工业园区干满三个月以上的,给乡村两级组织奖励70元。
2007年春节前,德安县还组织了大型招聘会,并通知各个乡镇的村民:“只要参加招聘会,有免费班车接送,每人有10块钱伙食补贴,还能顺便到县里办年货啊!”
自上而下 层层考核
德安县的情况在江西并不是个案,从2006年开始,劳工短缺已经成了江西全省的难题。以往,每到过年过节时,江西省许多干部都会到发达地区慰问外出打工的民工,通常都安慰他们安心打工。去年开始,这些干部开始千方百计地劝说那些在外的打工者返回家乡。
与德安县同属九江市的都昌县,从2005年起,当地企业的工人一直不足。2007年,都昌县芙蓉山工业园的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工业园内有五分之一的工作岗位缺人。
2007年8月,在解决江西省各工业园区招工难的省级大会上,江西省副省长孙刚表示,他不久前在一个工业园调研发现,个别企业劳工短缺甚至达到六分之五,机器只好闲置在工厂里。
2007年10月底,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9部门,联合颁发文件,要求江西各级政府将安排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作为当前“中心任务”,并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进行最终工作考核。
11月初,南方周末记者在九江采访时,九江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廖晓洪正在为这个“中心任务”而忙碌。
江西省规定,在2008年,工业园区和企业必须与所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招聘合同,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各个乡镇必须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库、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和培训机构管理信息库,实现劳动力供给、需求和培训的全接轨。
与这种全省上下全体动员、层层考核的的措施相比,简裕春“全民动员”的招数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比一次人口普查的工作量还大。”廖晓洪说。在劳动力资源供给信息库中,男16-60岁、女16-50岁的农村劳动力全部被收录,具体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就业现状和意向的就业方向、地区、收入以至培训等内容。“等到这个信息库建成之后,我们的吴新雄省长坐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全省任何一位劳工在哪里就业,想去哪里工作,希望接受什么样的培训。”
政府还为劳工培训提供补贴。仅九江市一地,政府提供的培训补贴就超过1000万元。在只有8万劳动力的德安县,最近几年平均每年补贴也超过50万元。
中部崛起所致
波及江西全省的争夺劳工的行为,在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看来,背后是经济迅速发展提出的巨大的劳动力需求。
2000年江西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排在第27位,人均GDP只有上海的15%,是中部地区“当之无愧”的“锅底”。
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内陆省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2001年,江西省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顺利承接了沿海地区的产业。
这个过程从临近珠三角的赣州开始。赣州成为除省会南昌外,江西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连广东韶关等临近地区的政府,都曾到赣州来取经。
整个“十五”期间,江西成为中部仅次于资源大省山西,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连续四年招商引资增速连续居中部第一。原先作为中部最穷的江西,现在人均GDP已超过安徽,并且与湖南、湖北也在迅速接近。江西也率先成为出现劳工紧缺的中部省份。“江西最大的优势是区域优势:紧邻长珠闽三个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它们的后院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目标。”麻智辉说。
从2006年开始,在向浙江老大哥学习,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的新战略下,江西开始提倡本地人在江西创业。
都昌县工业园的小老板程小奇,就是这个创业高潮中,被吸引回本县投资。在都昌县工业园,程小奇工厂获得的土地每亩价格只有4万元,而在宁波,工业用地价格已上涨到100万元。
现在都昌工业园近160家企业中,多一半是本县人回乡创业建立的企业。园区最大的企业、年产值2亿的景程实业,就是都昌本地人吴玉初2005年回乡创业建立的企业。
在都昌县城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当地人指着一家家紧挨着的店铺介绍,这些店基本都是本县人最近两年返乡创业开设的。
民工返乡
许多民工也开始返回江西,他们曾经希望到外面闯荡,见见世面,如今他们觉得回家更好,毕竟在本地就业离家近,开销低,也能与亲人相互照顾。2006年,在浙江宁波打工的刘影就和自己的9个老乡一起回到都昌县。
在江西全省,2006年农业富余劳动力总共转移677万人,在本省就业的虽然只有114万人,但本省就业的增长速度,却是省外就业增长速度的1.5倍。
劳工短缺的局面,极大改变了劳工的地位。33岁的德安本地人罗贤桂夫妇,目前就在德安县工业园天下实业公司——一家服装厂工作。现在他们每人每月能挣1500元,而且他们每人每月只要交60元伙食费,就可以在工厂食堂吃自助餐。
服装厂还给他们夫妻特意分了间夫妻房,可以开小灶,孩子也可以带在身边。为了让四岁的孩子上幼儿园,老板罗世勇出面打了招呼,幼儿园还免去了罗贤桂儿子每年600块钱的借读费。
即便条件不错,已有四百多工人的天下实业公司,由于工作时间很长,招工仍不理想。按照厂里订单,老板罗世勇期望还能再招100工人,把工人扩充到500人,但是这个目标至今没有实现。
在都昌县工业园,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不到1000元,与发达地区还有30%左右的距离,社保在不少企业也并不能到位。当劳动局和工业园区的干部要求老板提高工资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到你们这里,就是为了赚你们低工资的钱。”
但是,江西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简裕春在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库的过程中发现,德安的富余劳动力90%以上已转移出去,理论上还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已不超过劳动力总量的百分之五。
简裕春还忧心忡忡地提到县教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在校中小学生的数量,已经从2003年的21390人减少到2005年的18959人,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德安后备的劳动力供应,也越来越少了。
简裕春和县领导意识到,靠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很难支撑德安的长远发展,他们在酝酿一个新的思路:依托德安的钨锑等矿产,引进一家有意向在德安建世界园林机械制造基地的台湾大企业,为县里培育一些对劳动力依赖较少的支柱产业。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韦黎兵 发自南昌、九江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