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与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人力资源研究会秘书长甘斌的问答(图)
2006-11-05 20:53  浏览:329
        
甘斌: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理工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硕士。现任北京人和汇力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市长协会女性领导力提升项目合作顾问。曾任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协会副理事长、业务发展总监。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庞统的能力被如此赞誉。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传媒业中,谁又能养得参天梧桐树,而引来伏龙、凤雏“择良主而事”,谁就是未来传媒业大战中的胜者。人力资源在传媒大战中凸现出其重要性。
那么,从事传媒的人才应该怎样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传媒业的领导层应该怎样抓住人才,才能在占领人力资源战略中抢占先机呢?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人力资源研究会秘书长甘斌女士。

记者:作为一名从事传媒业的人员,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不可或缺的传媒人才?

甘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新人类的快速成长,以往很多的传统理念、思维方式等都在不断受到冲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变。受众群体的不断更新变化,并且人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快速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办得如果没有特色,很快就会失去受众群体的支持。如果想稳固,并不断扩大,必须有高端人才来做支撑,这就对传媒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速更新知识的链条,还要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猎取新闻的手段。

现在作为一名优秀的传媒人才,必须加紧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层面。其次,要研究受众对象的心理,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这样,才能为他们及时地提供与众不同、个性化强、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信息。再就是要培养捕捉新闻深度、广度、高度的“三度”能力。运用多渠道、多种方式快速出击捕捉新闻,全面展开把新闻做深做透。同时,要把新闻观点与当前的形势要求紧密地联系,这样做出的新闻,既有亲和力,又让受众养成了一种“依赖”感,自己也在锻炼中夯实了竞争力。

记者:除了有职业需求外,什么导致传媒人频繁流动,他们更多的需求是什么?

甘斌:社会的需求竞争的加剧,更多的对新闻要求是“快、新、准、特”,是在考验传媒人的能力,有再给他们彰显才能的机会,也造就年轻一代传媒人不再安于论资排辈,不再膜拜工作岗位的终身制,更愿意寻找能显示自己才能的地方,社会也在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

在研究媒体人力资源时,发现这类人群关注几种需求,这些需求影响着他们的稳定。一是未来能否有保障。选择的媒体能否让自己的生存、生活等有保障,这家媒体是否有前途。二是就业能否有保障。工作岗位能否发挥自己才能,能否在岗位上迅速成长,有多少机会能让自己不断得到锻炼,不会被淘汰。三是薪酬待遇与付出能否成比例。从事新闻职业很辛苦,那么,自己的辛苦付出,能否有与之相匹配的薪酬。如果高付出低回报或者待遇不平等,都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四是内部管理是否公平。在调研中,这是导致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记者:您认为现在中国传媒业哪些问题最令人忧虑?

甘斌:人才的断档,老传媒有经验,但是少了激情,年轻人有激情和热情,又少了经验。这样,又有经验又有活力的传媒人才比较少,不能满足传媒业发展的需要。有些不良现象,在一些传统媒体中较为突出,新成立的媒体中也频显。一方面是对人力资源缺乏规范与管理,缺乏最基础的人事制度,对是否是优秀人才缺乏稳定、公平的评判标准。还有就是激励机制做的易产生负面影响。再一方面就是对三类人员培养得不够———专业技术人员(记者、编辑、新闻研究人)、专业管理人员、媒体营销人员,人才培养的匮乏,导致媒体水平提升速度缓慢。这些情况的存在,非常影响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

记者:面对激烈竞争,应如何建立一批优秀的传媒业人才梯队?

甘斌:首先把好选人的关口。选拔人才时,首先看是否认同本媒体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只有认同才能用心服务本媒体。再次,选用的人才如果不是专业人才,比如不是学新闻、中文的,要看这些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是否具有传媒人的潜质,是否有培养的潜能,而成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传帮带”的传统,让有丰富经验的老传媒“帮带”新入行的年轻人,年轻人有热情,老同志有经验和掌握新闻的度,不要让老同志和年轻人因为利益、生存等成为对立面,应积极调动两方面人才群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一个“共同体”,增强媒体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