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
面向全面小康的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2009-05-03 18:23  浏览:181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详细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西部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西部开发首先应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的观点,并根据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关键词:西部 人力资源 小康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的精辟论断,宣告了中国社会经济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所制定的宏伟蓝图,也是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宣言。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主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城乡差距明显、东西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不在东部,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继续实施和强化业已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经济发展差距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发出了“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号召,可见西部开发是全面推进我国小康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前提、以随知识创新能力为关键、以人才为载体的经济。人类社会一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随即演变为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的竞争,而竞争力的表现归根结底则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其潜能的充分发挥,所以,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今天,西部开发固然需要加大资本投入和对现有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素质,培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和“造血”机能,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首先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之一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而这个目标归根结底就是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素质,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力资源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手段

  人是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因此,要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就必须以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基本手段。而其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前提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现代文明和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要扩大就业,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职业技术水平就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劳动者缺乏必要的素质锻炼,扩大就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一旦就业不充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稳定就会成为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巨大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改善人民生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根本无从谈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而最终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但就目前而言,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很不尽人意,这突出表现在:

  人才总量不足

  我国西部占国土总面积的71%,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为全国总量的15.5%;东部占国土总面积的11%,却集中着全国43.2%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质量不高

  在西部地区现有人才中,普遍存在着高级职称人才偏少、学历层次偏低的质量问题。据统计,西部地区每百万名劳动者中仅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92人,与东部相比,尚不足其1/10。

  人才分布不平衡

  这主要体现在:城市人才多,农村人才少;工业建筑和文化教育行业人才多,农林牧渔和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行业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适用型人才少;高龄人才多,青壮年人才少;从事传统产业的人才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少。

  人才的“能级错位”现象严重 “能级错位”现象是指各类科技人员与其岗位不匹配,即高智能低岗位,低智能高岗位,造成整体水平下降、效能低。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详细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西部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西部开发首先应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的观点,并根据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面向全面

  人才的产出效益低

  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人才相对集中及人才使用不当,致使西部地区部分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发挥不上应有的作用,人才群体势能下降,整体水平与东部沿海相比,相差若干个数量级。

  人才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发达地区较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使得西部地区人才“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日趋严重,加剧了西部人力资源总体形势的恶化。

  针对目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结合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当前及今后西部地区应采取如下的面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这是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使政策、观念深入广大偏远地区,增加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树立加强学习、接受教育的观念,提高西部居民增强人力资本水平的自觉性,为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创造条件,培养西部开发的“后劲”。

  加强教育,提高整体素质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区之源。解决西部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得依靠教育,走独立培养和人才“本土化”的道路。西部地区应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着手,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强化西部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

  搞好人力资源的区域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要从根本上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现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建设小城镇,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降低农业人口比重,实现农村城市化、乡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时,要抓住各种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益。

  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

  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本地人才留得住、外来人才进得来”的人才吸引政策,一方面通过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等措施,使现有的人才“扎下根”;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办法,招贤纳士,大力吸收和引进海内外有志于西部开发与建设的优秀人才,共创西部大业。

  改革用人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使西部的人才利用机制活起来,发挥出较高的效率,首先应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机制;其次要建立起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机制;再次,应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最后,还应建立科学、灵活且激励能力强的薪酬分配机制。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大业,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这无异于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契机,通过探索具有西部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新思路,提高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东西平衡,全国区际经济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王永明,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西部开发中的地位[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7(1)

  3. 徐伟欣、刘昌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开发利用对策[J],陕西财经学院学报,2001,14(1)

  4. 杨胜才,略论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人力资源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2,22(3)

  5. 先幼果,浅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

  6. 申亚楠、郭春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7)

  7. 周宇宏,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探讨[J],中国林业企业,2002(3)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