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用人单位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全国本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
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却是企业招工难,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在紧迫的形势下,曾经被视为黑色幽默的“被就业”在各大高校再度上演。
企业“招工难”
结构性失业来袭
北京市2月份发布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企业用工需求较2012年下半年有所放缓,但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数量仍然较大。
去年年底,天津钢线钢缆集团为了增加产能、扩大效益,新增一条2万吨的钢丝绳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接近尾声时,企业却没能按计划招收足够的员工。临近投产的日子,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
福建一家生产经营快消品的企业日子也不太好过。为了能招到人,为了能留住老员工,他们在不断地涨工资,成本越来越高。“生产线不能停,只能苦苦支撑”,该企业一位中层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述调查显示,从总体情况看,2013年上半年企业预期岗位净增率为7.5%,环比2012年下半年增幅10%,下降2.5个百分点。制造业2013年上半年净增岗位数量接近需求总量的1/3,为28.7%,比2012年下半年提高近11个百分点。
另外,从行业分布看,20大类行业用人需求均呈增长趋势。从需求净增数量看,制造业居首,约占全部净增岗位的28.7%;其他占比较高的行业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15.9%、11.2%和8.6%。
一季度末,农民工月薪同比上涨12.1%。由于国内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福建广东等制造企业代工厂由国内沿海地区转移至东南亚地区。在阿迪达斯和耐克撤离之前,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又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并不矛盾,这是形成了结构性失业。其原因是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通常此类失业持续的时间较长。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者逐渐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则需要经验较丰富的员工,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人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毕业生“被就业”
高校虚增就业率
一面是企业招工难,一面却是毕业生就业难。上海市教委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44.4%,比2012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高校签约率意味着就业率,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来年招生情况,部分高校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然而,当企业招工难遭遇“最难就业季”,一些高校开始利用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打起虚增就业率的算盘。
今年4月25日,一位成都大学的毕业生在贴吧里发出“被就业”的贴。近日,西安某高校一名学生也通过网络爆料自己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逼着大四的准毕业生跟企业签各种虚假就业协议。面对学生和媒体的质疑,一些被曝光的学校的负责人却称,学校是想通过这些方法来给学生施加压力,让他们能积极去找工作。
业内人士表示,高校如此提升就业率,无非是为了能够宣传办学成绩,以利于招生。对于学生来说, “被就业”多半是迫于无奈——许多学校明文规定不签协议就不能离校乃至不能毕业。为了拿到毕业证,不少学生通过走关系挂靠到某单位或者签约某企业,等到拿到毕业证再一走了之。
企业对于高校迫使学生“被就业”的做法苦不堪言,一方面是因为“被就业”来的学生,专业难以对口,另一方面是打乱了企业的用人计划。
“跟学校合作倒是很容易签过来很多学生,但是他们虽然合同签了一年,但大多数心思不在工作上,有的甚至会有抵触情绪,往往会给正常生产带来不好的影响。”长三角区域一家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学生“被就业”,企业也是受害者。企业耗费各种资源好不容易培养出熟练工种,却常常几个月就辞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
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网站以及统计出来的大学生年度就业报告,是动辄90%甚至近100%的就业率。如此高的就业率,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似乎并不相符,这其中是否掺杂了水分?当记者询问一些高校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本校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学生签约率也符合事实。”
“被就业”致企业人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2024-12-22 01:02 浏览: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