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生态
EAP 公司危机的消防员
2008-04-15 14:58  浏览:339

    “公司为员工的心理咨询买单,这在内地还是新鲜事。”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袁荣亲咨询师说,“但在西方,这已渐渐成为一种主流模式,世界500强企业有80%以上的在这样做,它们在内地分公司的员工也在享受这一特殊福利,而其模式就是EAP。”

  从“公司本位”到“个人本位”

  EAP的英文全名是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翻译成中文即“员工辅助计划”。其模式是,公司与某一EAP机构签署协议,每年向该机构支付一定款项,根据协议,公司所有员工及其家属都享有去该机构做咨询的机会,但每年的次数固定,超过协议次数的咨询就需要员工自己买单。咨询的内容涵盖法律、财务等,但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心理咨询。

  EAP代表着现代管理的新趋势:从“公司本位”到“个人本位”的发展。以前,管理学是围绕着公司的制度、公司的战略、公司的文化等内容转的,现在,管理学越来越从员工自身出发考虑问题。

  当然,管理学无论如何发展,其真正核心的要素仍然是工作效率。但现代管理学家意识到,对每一个具体员工来说,公司和家庭是一个整体,当员工的个人生活出现问题时,他的工作效率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好的管理应该触及到员工的个人生活,而EAP是目前找到的最佳方式。

  “如果说,传统管理学的处理对象是利益,那么,EAP的处理对象就是情绪。”袁荣亲说,“处理利益需要娴熟的职业技巧,处理情绪同样如此,而后者正是心理学工作者的擅长之处,这也是EAP独特的价值所在。”

  小资料:EAP的历史

  EAP发源于美国。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一些企业出于对白领酗酒的担忧,创立职业酒精依赖项目(OccupationalAlcoholismProgram,OAP),这是EAP的雏形。1972年,OAP得到了政府资助,从而得以迅猛发展。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对员工的帮助从酗酒扩展到普通心理问题,OAP从而变成了EAP。

  早期的EAP仍强调职业咨询的特点,重心是员工的职业发展问题,如职位要求、工作中的公平感、工作关系、欺负与威吓和工作压力等。但到了现在,咨询内容也扩展到个人生活方面,如健康问题、亲密关系、情感困扰、焦虑、成瘾等。

  不过,EAP强调“解决当前问题”而不是做“人格重整”这样的深度心理治疗,它处理的内容好比是“心理感冒”,如果员工要做心理上的“大手术”,就需要另行买单。

  案例一:大型国企对EAP浅尝辄止

  国内企业也对EAP已有了解,但面对这个新鲜事物,国内企业的管理层很容易三心二意。2002年,广州一家大型公司因为转型,必须裁掉数百名老员工,这些员工曾是公司元老,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这样的事情,我们的文化决定我们很难处理好。”袁荣亲说,“因为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公司高层会认定这是丑事,被裁的员工也会认为这是丑事。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我们的企业在处理这种事时会出现这样几个特点:隐瞒、遮掩、躲闪……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布裁员名单。”

  这家公司也不例外,公司高层一直压着裁员名单不公布,结果小道消息盛行,令人人自危,本来裁员只涉及到数百人,但现在数千人都感受到危机,每个人都想方设法打探“确切消息”,无数人送礼、求情以图为自己争取机会。最后,公司的工作效率大大削弱,几近瘫痪。无奈之下,公司高层决定学习外资企业,请来了EAP专家组为员工做心理辅导。

  作为专家组的成员,袁荣亲说,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工作:不是去处理利益,而是去处理情绪。一般说来,怀疑自己将被裁员后,一个人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不良情绪:

  愤怒,“为什么是我?我做了那么多贡献!”恐慌,“被裁了后,我还能找到什么工作?”内疚,“我上有老,下有小,我怎么给家人说?”

  焦虑,“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我会不会被裁?”

  未被裁的员工也要做心理辅导

  从这四种情绪出发,EAP专家组对员工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告诉他们,如果事实已定,迅速地接受事实是最好的改变方式。

  2.清晰地告诉他们,被裁后自己会得到哪些补偿,而且要具体到何时何地可以以什么方式拿到,“非常具有操作性”。

  3.进行必要的离职后培训。多数员工并不知道现在该怎样找工作,培训主要是教他们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一些技巧。

  4.学习和家人沟通。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员工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可能被裁的事实,这样一来,他们就只好自己独自一人承受巨大的压力,丧失了与亲密的人分担忧愁的机会。

  对于留下的员工,也必须做辅导,因为即便知道了自己肯定不会被裁员,他们一样会有一些不良情绪,如:

  1.内疚,“好伙伴走了,我却留下来。”2.焦虑,“未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3.担忧,“下一个会不会是我?”

  4.不适,因为工作调整,一些员工被调离了熟悉的岗位,到新岗位后,这些老员工也成了新手。

  5.排斥,新员工到位后,老员工群体会对新员工产生抵触情绪,“就是你们这帮家伙挤走了我的伙伴!”

  针对这些情况,专家组为这家公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EAP方案,“但可惜的是,国内企业容易对EAP三心二意,他们开了头就放弃了,没有执行下去,我不知道结果最后如何,但肯定会越来越糟,而不是越来越好。”

  小资料:EAP的价值

  据国外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企业8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而这与员工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既然EAP能有效地改善职工心理状况,其价值自不必多说。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EAP上投入1美元,可以换来6~17美元的回报,因为EAP有效地减少了请假、旷工、离职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建立了EAP,而美国有将近四分之一企业引入了EAP,一些国家还将EAP引入了军队和政府部门。

  并且,EAP还发展成了一个新的就业领域,美国、英国等EAP发达国家已形成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EAP服务公司。据记者了解,有数家跨国EAP服务公司将于今年进军中国。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成立了一些专业EAP服务机构,内地开始诞生提供EAP服务的专业机构。

  据记者了解,广州比较成熟的EAP咨询机构已有数家,但它们的签约公司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外资公司,譬如摩托罗拉、IBM、宝洁、雀巢等。

  不过,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他们对EAP的重视也与日俱增。

  案例二:EAP帮外资巨头渡难关

  国内企业因文化、管理水平等问题,在利益处理上都未必能处理得很合理。但是,那些特别讲究人性化管理的欧美企业,在处理像裁员这样的事情时,一样会遭遇挑战。

  2004年,一家欧洲集团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决定在三年内关掉在广东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开了20多年了,有数百名工人,效益一直不错,工人们干得也卖力。之所以关掉它,不是厂子不好,不是工人干得不好,而仅仅是不适合公司的未来战略。

  当年,公司按照正常程序,裁掉了数十名员工。因为非常强调人性化管理,公司较早发布了裁员名单,但事前做了大量的安抚工作,而且公司提供的补偿也很优厚,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正常要求,可以保证一个员工在两年内的正常生活。

  但是,这次“人性化裁员”仍引发了地震。被裁掉的员工自不必说,那些没有被裁掉但知道自己将来很难幸免的员工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他们纷纷消极怠工,甚至主动破坏工厂的设备,从而给公司的整个运营带来了不少麻烦。公司虽然决定关掉这家工厂,但仍希望它在2006年关门之前保持正常运行,而工人们的消极怠工和破坏行为大大妨碍了这个目标。

  并且,2005年夏天,公司计划裁掉更多的员工,约上百人。集团的管理层非常头疼,很担心员工们闹出一些极端事情,于是,在做第二批裁员前请来了EAP专家组来做辅导工作。

  先让管理层学会“否定的转移”

  吸取以前的教训,专家组在给工人做辅导前,先给公司管理层做了辅导工作,目的是帮助他们理解员工的情绪。

  专家组向高层强调,“补偿不是问题,情感才是问题”。因为完善的人性化管理,工人对厂子的认同感非常强,他们对自己能在这个厂子里工作一直引以为傲,而且一直努力为工厂作贡献。所以,工厂对他们来说不只是提供了工资、奖金等生活保障,满足了他们低层的安全需要,也满足了他们高层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所以,厂子要关了,对他们来说,像是亲爱的人要死亡;而被裁员,则像是被亲爱的人抛弃。工人的情绪反应,决不只是从利益出发。

  并且,集团强大,个人弱小。虽然在集团看来,关掉这个厂子像是对集团的否定。但在员工看来,这是对自己的否定,他们会因此失去价值感、尊严感等,而容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管理层在做安抚工作时,必须学会“否定的转移”,必须向员工强调“不是你们干得不好,不是要否定你们,而是集团的战略调整,是集团对自己的一次否定”。

  这个重要的铺垫工作很快得到管理层的认可。接下来,专家组对将被裁员的工人做了四个步骤的辅导工作。

  1.首先通告,他们每个人都有6次免费的心理咨询机会。如果他们觉得自己难以化解自己的情绪压力,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并且,这6次免费的咨询机会,他们的家属也可以享用。

  2.提供就职前培训。这些工人在厂子里干了好多年了,长的达20多年,少的多数也有五六年,他们以前找工作的环境和现在已经大不一样,这让很多工人觉得无所适从,他们担心自己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对此,EAP小组将提供一些必要的培训,譬如写简历、网上投递简历、面试等。这一步花了一天时间。

  3.帮助员工了解并化解自己的负性情绪。这一点在所有被裁员的员工身上有共性,就是前面的愤怒、恐慌、内疚和焦虑这四种情绪。但这家开办了20多年的工厂,还有相当的特殊性,很多人会说“我干了一辈子了,你让我现在到哪儿去?”,“我把厂子当成自己的家里,现在你不仅要把家拆了,还要赶我走,为什么这么无情!”等等。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专家组花了三天的时间,做了大量的集体培训,以化解员工的消极情绪。

  被裁工人为“裁员演讲”热烈鼓掌

  等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公司迎来了最关键性的时刻:集团在中国分部的老总召开大会宣布裁员的消息。大会用的演讲稿,EAP专家组事先审阅,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其终极目标是,这篇演讲稿一定要让工人们感受到,老总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的。具体意见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再一次实施“否定的转移”,由老总亲自告诉员工,战略调整是公司的自我否定,是集团的过错,而你们是优秀的,你们不必因此否定自己。

  2.公司为工厂自豪,你们也要为工厂自豪。工厂有辉煌的过去,它将被关掉这个事实并不能否定它的辉煌。作为工厂的一员,你们一样不要因此否定工厂。

  3.作为老总,“我非常难过”,同时真诚而具体地袒露集团的困难,请大家给予谅解。

  4.清晰地透露公司会提供什么补偿,清晰地透露工厂的裁员步骤,如果工人不明白,可以到哪里去了解具体信息。“信息越少,人们越不安,谣言越容易产生;信息越多,人们越镇定,情绪也越容易稳定。”袁荣亲说。

  这篇演讲稿的效果远远超乎了中国分公司老总的预料,等“裁员演讲”结束后,被裁和即将被裁的员工们一起热烈鼓掌,许多人热泪盈眶。工人们纷纷表示,“老总为我们考虑得太多了”。

  原来,自我否定占了上风,员工会因为被裁而感到绝望。但现在,自我肯定占了上风,员工们发现,原来自己被裁后还有这么多资源。

  公司曾做了最坏的准备,额外请多了几十名保安,还准备好了车辆,如情况失控,起码要保证公司的高层能“逃出”工厂。但这一切都不需要派上用场了。

  小资料:EAP的原则

  虽然是公司为心理咨询买单,但咨询师只对来咨询的个人负责。

  对此,袁荣亲强调说:“在所有的EAP咨询中,我们都不会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为公司做说客。相反,我们一定要站在每一个具体的当事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我们只为他们个人负责,不为公司负责。只对来访的当事人负责,这是心理咨询的原则,也是EAP的第一原则。”

  这个原则是进行心理咨询的最重要协议,本着这个原则,EAP机构不能向当事公司透露来做咨询的员工的任何信息。

  个人咨询帮助工人认清自己

  这几步工作有效地消除了多数工人的消极情绪,他们谅解了公司,也恢复了信心,开始主动去挑战被裁员这个事实。不过,仍有不少员工自己调整不好,于是来和心理专家做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车床工老张35岁了,他中专毕业,在厂子里干了6年,他的问题是没有信心,他来到咨询室后对袁荣亲说:“我年纪大,学历低,经验窄,还能找到什么工作?”

  但经过咨询后,他发现了自己很多优势,而且一些劣势经重新认识也成了优势:

  1.他是当地人,关系多,生活有保障;

  2.他只有操作车床的经验,但非常熟练,不愁在当地找不到工作;

  3.厂子关门以前被他当作不好的事情,但现在他知道,虽然关门了,但厂子的口碑仍然非常好,这仍是他找工作的一大优势;

  4.已经成家,他以前把这个当作劣势,但现在知道,这意味着稳定。

  发现这些资源后,老张发自内心地说,他现在真正地明白了老总的话“不必因为被裁员而否定自己,不必因为工厂关门而否定工厂。工厂仍然是优秀的,我仍然是优秀的”,他对自己再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充满信心。

  30岁的女仓库管理员小林的问题是不敢告诉丈夫自己被裁的消息。因为她与丈夫的关系有些问题,两人很难沟通。

  在咨询中,袁荣亲首先帮她找到了与丈夫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不会沟通,对话中充满了评价、建议、否定等信息,从而产生了太多误解。但是,如果小林学会沟通的技巧,他们完全可以在小林被裁员这件事情上进行沟通。在沟通上,袁荣亲提出了几个建议:

  1.自己先接受裁员的事实,不因此否定自己;

  2.以自信的态度告诉丈夫,这是暂时的难关,她相信能闯过去;

  3.告诉丈夫,她会得到什么补偿;4.告诉丈夫,她需要他的支持和理解。

  结果,在沟通后,小林发现,丈夫对她被裁员这件事平静得出奇,他认为这样的裁员完全可以理解,他表示会同舟共济,两人一起渡过难关。

  少数工人会在工厂关门后调到其他分公司工作,28岁的技术员小王就是其中一个,公司为了留住他,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但他现在倾向于去另一家公司,虽然那家公司提供的待遇不高,但小王觉得那家公司更稳定一些。

  但经过咨询后,小王明白,他是被“过度的危机反应”控制住了。因为工厂关门,他对公司产生了不信任感。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他对公司整个前景产生了动摇。但当一一评比了现有公司和新公司的优劣后,小王知道,留下来才是对的。

  小资料:镜子的比喻

  我们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会扭曲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而心理医生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像一个镜子,帮助我们从镜子里看清自己。

  当然,心理医生的价值不止于此,但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必须是来访者一面好的镜子。他受过的专业训练越多,他越理解来访者,他这面镜子就越平滑,我们就越能通过他认清自己。而一个不好的心理医生就像是一面哈哈镜,会让我们的认识更扭曲。

  国内的矛盾

  HR能否扮演心理医生角色?

  袁荣亲说,与前几年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意识到了EAP的价值。但是,目前国内企业的老总们普遍有一个倾向:希望他们的HR经理(即人力资源经理)得到一些必要的心理培训,从而从公司内部实现EAP的功能。

  这样做可以减少公司的运营成本,但也有两个问题。

  第一,信任度问题。公司的HR经理是公司的代表,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对公司负责。此外,他们势必与其他员工有利益关系。这几点决定其他员工不可能会对HR经理推心置腹,他们担心自己袒露心声后,要么会被HR经理自己利用,要么会被公司通过HR经理利用。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点违背了EAP的基本原则“咨询人员只对来访者个人负责”。

  这是一个不能让步的问题。实际上,即便面对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的EAP专家组,前面提到的工厂工人一开始仍有不少人充满戒心,他们怀疑袁荣亲等人是集团的说客,怀疑专家组能否严格保密,不向集团的管理层透露任何内容。

  第二,专业化问题。一个合格的EAP咨询人员,要有很深厚的心理学专业功底。那些HR经理,他们在经过一些必要的心理培训后可以提高自己对员工的理解,但离好的心理医生的基本目标“做一面平滑的镜子”,还有不少距离。

  不过,困扰中国EAP发展的头号问题并不是国企老总们的意识,而是人才问题。除了心理学知识外,EAP服务人员还应具备社会学、组织行为学、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的专业背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相当地了解所服务公司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能基本把握公司内部作业流程的一般知识,能理解员工在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心理原因和应对方式。

  据记者了解,一个跨国性的美国EAP服务公司,曾花了数月时间,想在广州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但目前尚未找到他们理想中的合作伙伴。

  不过,尽管有这两个问题,袁荣亲仍对于EAP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他说:“工作经验告诉我,EAP在公司的危机处理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它就好比是危机处理中的消防员,可以将情绪的烈火化为无形,或者变为前进的动力。”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