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行情
2021年薪酬预测增长4.54%——博尔捷薪酬调研报告
2021-01-19 21:14  浏览:561

《博尔捷2021年人才薪酬调研报告》源于2010年博尔捷企业集团与《中欧商业评论》合作推出的“中欧-博尔捷薪酬指数”。该指数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真实的人才市场变化状况,也为个人职业生涯提供有效指导。

本次调研报告由博尔捷人才研究院采用了问卷调研、实地访谈(含面谈和电话访谈)、座谈会、实地走访、数理统计和德菲尔法等研究手段,借助于微信、电子邮箱、社区论坛等多个在线调研工具,经过多维度组合和联立分析,得出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短期和长期股权、期权激励计划和特殊待遇等方面可靠的数据。

报告从多个视角,层层剖析各地区、各行业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特点,挖掘出重点区域、主要行业的薪酬画像,旨在促进各地区、各典型行业的企业理解企业家、职业人员对薪酬激励与保健作用的敏感度,有效地帮助企业负责人在构建薪酬体系、制定薪酬战略决策时,拥有坚实的理论、模型和数据的支持,以及为个体职业规划、实现人生抱负提供有效参考。

调研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11月份数据,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722,786亿元,GDP同比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3%,第二产业增长0.9%,第三产业增长0.4%。7—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7%、5.6%、5.4%。CPI同比上涨3.3%。

在上述环境下,受疫情、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大部分公司都出现了现金流告急、营销转化率低等难题,超六成企业取消了原来的涨薪计划,采取保守的薪酬措施。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受疫情影响,诸如医疗健康、电商直播、在线教育等行业,反而逆势增长。

薪酬调研样本和方法

薪酬调研专题组重点甄选了国内五大经济区域24个城市(见表1),以及十三大行业(图1-1)。在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方面,一方面重点收集、汇总和参考了各地统计局的相关基础数据,另一方面按照企业性质的多个划分维度,分为了国企、外企(非欧美)、外企(欧美)、民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上市公司、创业公司、个体工商户(图1-2)等,分别随机向10896个调研对象发放调研问卷,调研方式以手机微信调研、移动互联网调研为主,并辅之以E-mail调研、电话调研与实地访谈,其中收到来自于13个行业834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书面回复,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551份,有效回收率69.3%。

image.png

表1:五大区域样本城市分布情况

从行业来看,有效问卷分布如下:汽车490份、电子信息602份、文创传媒551份、医疗医药566份、物流快递687份、新能源527份、教育580份、互联网行业及IT 816份、金融行业465份、房地产425份、现代制造343份、人才服务596份、批发零售 1006份、 化工能源499份。

image.png

图 1-1:样本数据行业分布

image.png

图 1-2:样本数据企业类型分布

课题组对 24个城市之间的行业、职级、职能等基本薪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基于客观数据进行挖掘与洞见,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了薪酬福利的水平、结构与变化的现状与趋势。

薪酬调研成果与分析

1. 2021年薪酬整体预期

2021年总体薪酬预期涨幅4.54%,长三角地区平均薪酬预期13.12万元领跑五大经济区

image.png

图1:2010-2021年全国整体薪酬增长情况

调查显示,2021年总体薪酬预期涨幅约4.54%(图1中GDP、CPI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和预测,薪酬增长率来自博尔捷人才研究院历年数据),较2020年有明显恢复,但仍延续了自2012年以来薪资涨幅基本逐年递减的趋势(2017年有小幅增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生产生活有序恢复,然而仍有约50%企业采取下调加薪预算、暂缓调薪计划、冻结调薪计划,除重点行业如线上医疗、大数据、外贸行业等有明显涨幅外,大部分企业对2021年薪酬调整基本偏保守。

整体而言,由于国内科学防控,疫情的影响在削弱,对于未来的发展普遍呈谨慎的乐观态度,新冠肺炎疫苗的成功上市及推广对薪资增长预期同样有较强影响。

image.png

图2:2021年五大区域年薪酬预期水平(去除蓝领数据)

从五大区域的预期薪酬水平来看,2021年长三角地区平均薪资最高(13.12万),年平均增长率4.86%;珠三角位列第二(11.21万),年平均增长率4.65%;环渤海排名第三(10.04万),年平均增长率4.33%,中、西部地区(9.37万、8.83万),年平均增长率4.38%、4.29%。可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持续深化调整,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有提升,加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各领域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也离不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薪酬环境。

2. 主要企业类型

民企平均薪酬预期涨幅5.12%,大于外企涨薪幅度,国企薪酬水平稳中向好

image.png

图3:不同性质企业2021年预期薪资增长率

在不同性质的企业间,民营企业平均涨薪幅度为5.12%,国有企业平均预期涨薪幅度3.29%,外资企业(含欧美)的平均涨薪幅度是3.57%。

除了受海外日趋严重的疫情影响之外,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也令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屡屡受阻,放缓了外资企业薪资增长预期。在实现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双循环战略目标指导下,国内不断扩大内需和消费,民营企业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表现出韧性与活力,国有企业则维持稳定涨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企薪资涨幅稳中向好。

3. 重点城市

新一线城市在2021年平均薪酬涨幅在5.72%,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image.png

图4:2021年全国24座城市年平均薪酬水平情况

注:报告中,所有数据按照四舍五入规则显示为整数位数值,因此导致部分数据有微小偏差属正常现象

从城市平均薪酬预期水平来看,2021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率先恢复,薪资水平仍领先其他城市。其中,北京以144,127元居首位,上海138,436元紧随其后,南宁最低56,368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线城市在2021年平均薪酬预期涨幅在5.72%,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其中杭州116,724元,合肥、武汉均接近十万元。随着产业的区域化转移,内地工厂和服务性企业的增加,对这种大幅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疫情让职场人士提升了风险意识,综合房价、教育成本、竞争压力等多种因素,新一线城市薪酬竞争力持续走强。

4. 重点行业

金融行业平均年薪143,692元领先,人才服务行业待遇中等偏上

image.png

图5:2021年全国十三大行业年薪酬水平情况

从薪酬绝对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明显,金融业收入遥遥领先其他行业。调研显示,2021年金融服务行业平均年薪酬的为143,692元,而排名第二的互联网行业薪酬为117,413元;人才服务行业平均年薪酬为110,152元,在十三大行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从薪酬涨幅水平分析,医疗医药行业整体平均薪酬涨幅保持平稳增长,受疫情影响,大健康产业日益受重视。汽车行业2021年仍然是一个艰难的年份,还在经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的交替阶段,不过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中集成电路行业有抬头上涨的趋势。

5.企业内职级/岗位

互联网及IT行业薪资领跑,主要聚焦大数据、算法等新基建岗位

从13个大行业的不同职级来看,互联网公司及IT、金融服务、医疗医药的企业总经理(含副总)平均薪酬分别为1,956,237元,1,827,619元,1,253,286元,高于其他行业高管薪酬水平。其中互联网及IT行业薪资领跑各行业,主要聚焦在大数据、算法等新基建岗位;现代制造、物流快递行业的普通员工薪酬较低。人才服务行业薪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image.png

图6:2021年十三大行业五大职级年薪酬水平情况

企业高管与基层员工收入差距加大至14倍

image.png

图7:2021年五大职级年薪酬预期水平情况

从不同职级薪酬水平来看,2021年收入差距愈加明显。总经理(含副总经理)的平均年薪为1,242,533元(含股权激励部分),专员的平均年薪为88,753元,约14倍。总监和经理较去年增长近6%。企业在高级职业经理人身上的投入格外大方,这表明企业格外重视企业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的执行程度。经理及主管、专员等基层员工的薪资较往年仅有小幅增高。

image.png

图8:各部门经理层及以上人员年薪酬水平

image.png

图9:各部门主管层及以下人员年薪酬水平

互联网及IT行业薪资2021年涨幅最高,同比增长14.35%,主要是5G、算法等数字化新基建涉及岗位。其次为物流快递行业同比增长11.7%。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涨幅居末位。

从薪酬水平来看,互联网及IT行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其中,技术研发部门薪资水平最高,人事行政部门最低。具体来看:

技术研发部的经理层及以上,其年薪平均为490,831元,远高于其他部门。其他部门的经理层及以上,其年薪平均分别为:市场销售部386,829元、采购供应链376,231元、生产或运营部369,336元、财务部350,580元、人事行政部321,329元。

技术研发部的主管层及以下,其年薪平均为179,182元,同样远超其他部门。人事行政部的主管层及以下,其年平均薪资最低,仅为93,495元。

调查组还发现,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趋势没有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各种性质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因此企业内从事将传统业务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岗位薪资在各岗位中相对最高。

重点调研

6. 自由职业/微创业者

自由职业/微创业者人均收入达10万元,财税合法化需求凸显

image.png

图10:各行业/岗位自由职业/微创业者的占比

image.png

图11:各行业自由职业/微创业者年均收入水平图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13个部门公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要培育新个体经济,鼓励“副业创新”。对于自由职业/微创业有明显促进作用。

调研发现,自由职业/微创业者人群数量将有明显上升趋势,借助数字化平台微创业成为职场人才新方向。其中自由职业或平台微创业者的确如大家所理解的更多来自销售岗,但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自己开店,更多是基于某些平台将自己技能变现。调查中各行业全职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不尽相同,但年均收入已达10万元。其中知识服务型平台创业者或自由职业者收入相对更高。这些行业主要包括如医美、专业设计、IT、新媒体、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知识产权、食品餐饮、技术检测等行业,年收入基本处于10-30万元水平。

随着国家金税三期的升级,税收征管从凭个人经验管理向依靠大数据分析转变,财税合规问题不容忽视。传统的逃税、漏税等灰色手段亟需扭转同样是重点趋势。自由职业者及平台微创业者们也需要更适合自身发展特性的财税方案提供支撑。同时,自由职业者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拓展业务,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平台的现实问题。相信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各方面配套制度及规范的完善,自由职业者的群体将越来越稳定。

7. 灵活用工

现代服务业有平均达79.3%的企业将采用灵活用工模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image.png

图12:企业采用灵活用工目的

image.png

图13:企业倾向于采用灵活用工服务形式

image.png

图14:2021年服务业灵活用工预期使用情况

疫情期间盒马联合云海肴、青年餐厅合作解决餐饮业人员就业问题起到显著效果,72.8%企业认为灵活用工的模式可以满足业务波动期的用工需求,55.3%企业认为灵活用工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综合用工成本。

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的灵活用工模式前四种为劳务派遣(51.3%),劳务合作(46.7%),兼职(36.1%),人才外包(29.8%)。

深入研究发现,以美团等为代表的本地生活,顺丰、韵达等为代表的物流运输,西贝、喜茶等为代表的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将平均有高达79.3%的企业选择采用灵活用工的方式,且长三角地区灵活用工平均月薪酬4700元左右。

究其原因,灵活用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资源壁垒,打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现象,实现供求双方快速、精准匹配,让劳动力资源更加有效流动。基本可以确定,管理由劳动合同用工、临时用工和社会化人力资源虚拟团队组成的多元化的劳动力队伍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策略,与此同时,灵活用工的数字化线上服务系统的重要性凸显。

2021年薪酬展望

本次调研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并对调查问卷做严谨的数据统计,以期全力还原真实状况和预期。但由于所能获取样本偏差,团队能力有限,调研结果难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根据调研数据,博尔捷人才研究院认为,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成熟,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化转型等均进一步推高“新基建”相关岗位薪资水平的上涨,“新个体”经济的崛起也将最大程度地放大职场人士个人价值。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导致企业加剧,企业将持续探索组织变革和平台化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职业人员也必将能够进一步规范、合理、合法地获得属于自己的薪资回报。

关于2021年薪酬发展趋势,展望如下:

保持信心:2021年中国薪酬预期增长4.54%

尽管企业面临疫情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六保六稳”卓有成效,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企业不断优化,快速适应的能力。中国科学院预测2021年我国全年GDP增速约为8.5%,薪酬调研数据与其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尽管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然而海外疫情仍不容乐观,所以,全球疫苗的有序面世将直接影响企业对未来发展及人力资本投入的预期。综合其他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社会等相关数据,调研组通过马尔可夫预测法计算出的2021年中国薪酬预测增长率约为4.54%,且假如疫情及国际经贸摩擦上半年结束,全年有超过预期的可能。

持续涨薪:平台微创业、灵活用工、平台化转型相关管理人才薪酬将持续上涨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就业新空间,让“副业刚需”成为热点,同时居高不下的企业用工成本压力也在推动企业采用灵活用工的用工模式,优秀的个体则能够更方便地通过平台实现个体价值变现,开启平台微创业,在国家鼓励,企业需要,个人追求的动力之下,平台微创业及灵活用工管理人才薪酬也将持续上涨。

随着企业生产、运营和营销全价值链深度使用数字化系统及平台,将进一步推高对数字化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抬高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区块链等关键岗位薪酬。不仅各种数字平台建设逐渐完善,同时有大量企业实施平台化转型措施,转型过程需要辅以流程重构、组织变革和集体升维全方位的创新升级,而此类掌握平台化管理知识的职业经理人才的薪资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

收入合规:薪税管理数字科技平台将使得人才多元收入更合规

企业数字化基本实现知识密集型平台创业、劳动密集型平台就业的格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数字化平台使得个体技能变现更加容易,薪酬收入呈多元化的趋势,于是自由职业者、平台微创业者群体数量将不断增长,此外,灵活用工模式凭借诸多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无论是传统制造型企业,还是新型互联网或现代服务业企业,都在不断吸取平台型组织管理经验,让组织结构更加柔性化,从而更加积极地融入数字科技平台。

随着我国数字化能力的高速发展,以“金税三期”为代表的全国性税收信息工具上线,依托云计算“智能税收”系统,从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库存、银行账户和应纳税额等几个维度来判断企业的税务问题,实现了税务信息共享、大数据交换对比等,让一切税务违规无处遁形。总而言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最大程度采用外部社会资源的用工方式的趋势,和越来越规范的税收要求,将催生新型薪税、社保,智能记账管理数字科技平台的诞生,以保障人才多元薪酬收入的合法化。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