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组织适应数字化的生存环境,管理者必须先做出改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下必须做出改变的首当其冲是管理者自己,愿不愿意进行认知重构,成为组织中的一员。
陈春花老师在这里明确指出,不放弃旧观念就无法接受新观念。有没有魄力和能力放弃原有的观念和经验,挑战自己的思维方式接纳新知识和新技能。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1、从管控向赋能的职能转变
真正的管理赋能是给员工机会和平台,提供资源让其成长。强个体更加期待多角色的机会,只要能提供多角色机会给他们,个体对角色的期望就会牵引他们更加努力,更愿意承担责任,责任之下,人更容易成长。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管理者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改变:
给员工上课,多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及心路历程并邀请员工主动分享自己;
设置更多的角色与岗位,给员工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挥价值的可能性;
授权并为员工配置资源;
有效沟通,陪伴成长。
2、从分工到协同的角色转变
在工业时代稳定的环境下,管控是组织获得高绩效的关键要素。然而,来到数字化时代,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未知的环境,如果组织流程、角色被固化,功能分割被固定,管理者就会发现,应对外部变化变得吃力起来。
要实现从分工到协同共生的角色转变,除了运用数字技术之外,管理者应该首先向自己提出挑战,率先做出三个改变:
第一,拥有全新经营观
在数字化时代,不确定中唯一确定的就是客户。此时企业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为客户创造新价值。问问自己,我能和谁一同为客户创造新价值,从竞争逻辑向共生逻辑转变。
第二,要形成基于变化的思维逻辑
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当下发展的局限。没有永恒的成功经验。处在变化之中,管理者更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功经验。
第三,成为“无为”的领导者
陈春花教授在书中这样讲到,“无为”的领导是“共生型组织”的四重境界之一。打造共生型组织,需要领导者采用“无为”的领导方式,牵引和赋能组织相关成员。
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因为你的“无为”,让团队成员都能够有所作为。这就需要管理者快速认知并掌握引导技术,向引导型管理者转型。
03 数字化时代管理者如何实现组织与个人的价值合一
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的发展方向,如何驾驭不确定性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如何让强个体在组织平台中找到期望的自我状态?
首先,在认知层面,管理者需要明确自身的两个新定位:持续变革+面向未来。一是成为持续变革的领导者;二是成为面向未来的领导者。
卓越领导者与普通领导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一直专注于人的成长,既专注于自我成长,也专注于发展他人。
1、专注自我成长,先成为自己的领导者
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喜欢自怨自艾的管理者,有人归结为大环境,有人归结为“不给力”的团队,有人归结为资源匮乏。
陈春花老师在书中分享到:并非顺应时势才可以造英雄;并非环境友好才可以发展;并非碰到机遇才可能成功。自己可以造就自己。
首先要设定新目标。唯有不断地自我设定新目标,才可以真正成长起来。
其次,不断修炼,在实践中接受挑战,养成在实践中不断精进的习惯。
再者,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如果总觉得世界带给自己很多的焦虑,不妨问问自己:是世界变得快还是自己不曾改变?每个人都不能放慢学习的脚步,否则已有的知识就会变成经验,进而变成障碍。
最后,最好练就多元化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
2、学会发展他人,重视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陈春花老师在《价值共生》这本书中特别提到,要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需要特别注意两个现象: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
假如每个人都只在创造自认为的价值,很强调个人价值而不关注组织价值,此时就可以被确认为人浮于事。另外,对于团队当中的虚假忙碌要加以管理。
我们需要由管理者说,转变为让员工多分享自己,这既是员工自我赋能的一种方式,也是为其他成员启发赋能的一种方式。
此外,作为管理者,光自我成长远远不够,更需要努力提高组织内成员的能力。
现实情况是,管理者个人学习的机会很多,员工学习提升的机会太少。管理者即使把所学的精髓带回团队,要求大家执行,成员也不一定理解他的要求,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就是管理者焦虑,员工也焦虑。这种焦虑会消灭整个团队的共同语境,使内部无法真正形成团队合力。
《价值共生》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组织学习,将管理者的个人学习转化为组织学习。只有把个人学习转化为组织学习,才能带来组织绩效的增长。
3、理解组织与个人价值共生的原则
陈春花教授通过研究数字化生存中获得领先优势的企业,总结出如下几条基本原则供管理者借鉴:
原则一:有目的地放弃昨天。如果一直聚焦于已有的优势,就会停留在过去的成功中,虽然仍有产出,但没有了未来。
原则二:持续改善。管理的标准是需要永远提升的。坚持向对手学习,向同业学习,向他人学习,为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改善才是最好的固化。
原则三:挖掘创新成功经验。数字化变革取得成功离不开每位成员的参与,这就需要组织不断挖掘创新成功的经验,然后在内部复制,或者通过分享创新经验来激发其他组织成员创新。
原则四:避免落入系统化创新的陷阱。避免出现为了变革而变革,错把新奇当创新。
原则五:保持平衡。在不破坏组织连续性的情况进行价值重构,不能以牺牲当期业绩为代价。
4、建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
人生最大的奇迹是长期主义。在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中,入狱不久的安迪要瑞德搞来一把鹤嘴锄,瑞德嘲笑道:“用这个挖洞至少要600年。”故事的最后,安迪只用了19年的时间通过隧道成功越狱。
安迪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懂得利用时间的话,即使每次只有一点点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能做出多少事情。”
只有长期主义才能超越危机。越是处在不确定的环境,越需要拥有稳定的价值观给内心带来笃定,也就是长期主义价值观。
结语
桃花心木的种树人曾经这样说:“种树是百年基业。如果我每天定时浇水,固定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假如我随机浇水,模仿老天爷下雨。在不确定中,树苗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就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人和组织亦是如此。在数字化生存下,快速接纳不确定性,重构新思维,并在内心形成笃定的长期主义价值观,这本身需要我们更加主动学习,在变化中不断审视自我,如此才能持续获得生存空间,最后成长为如桃花心木般高大笔直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