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管理
华为离职员工:在华为惯用的语言已不足以在社会竞争
2019-12-02 10:22  浏览:502

三年前,末末离开华为,以反思的心态回顾华为多年的职场经历,写了《别了,华为八年理工女硕离职感言》一文,备受关注。此后应出版社之邀写就《神坛在左,华为往右》一书。

作者在华为一直在研发体系,其间待过上海、深圳、西安三个地域。写作期间,先后面见了五十位左右的华为人、前华为人,受访者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了围城内外、转身前后的故事。

口述的主人公们有着如下标签: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怀抱梦想在职场上奋斗,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职场瓶颈,在理想和现实间碰撞的年轻人。出生于1976~1985年之间,学历以硕士为主,80%来自小城或者农村,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如今,华为的工号已经排到了近40万,实际在职员工17万人。相对40万人,几十个样本算是个案,但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个案中。作者称,这些口述只讲真实故事,无预设立场,至于正面负面,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海天出版社及作者末末授权,摘录了书中部分华为离职员工口述,以飨读者。

原标题:华为离职员工口述①汤姆波:被离职的螺丝钉

汤姆波/口述 末末/采访整理

我是研究生毕业进的华为,写代码出身,工龄十二年,合同到期不续签。

我从小不善言谈,作文写得也不好。当时能进华为我觉得挺幸运的,工资给得不错,人际关系简单,主要是,也不需要接触社会。这里什么都有,商店、食堂、健身房、机票系统、酒店系统,部门还时不时组织个运动啥的…… 我只要一门心思工作就好了。

我和老婆都来自农村,她的家人、我的家人,都以我在华为工作而骄傲。每次回家,村里的人看我的目光,怎么说呢,跟我小时候考了高分,父母看我的目光一样,充满了希望。那个时候我挺心虚的,老怕自己下一次考不了高分让他们失望。现在一样心虚。我这朵贫瘠土地里开出的花,在他们心中光彩夺目,可是往大城市一放,我只是每时每刻都会被人群淹没的那一粒微尘。

从小,我就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可是这个“知识”,在我们那物质贫乏、思想更贫乏的山村,就只意味着考试成绩。我始终相信,课本上的东西就是知识,全部的知识。在我读大学以前,没有见过课本以外的书。

因为物质的匮乏,因为背负的希望,我整个求学过程不安又焦虑, 一直选择保险的、好走的、代价小的路。比如做试卷,保证简单的题不失分,特别难的留在最后碰运气;平时的训练中,也是优先把简单的知识点掌握到烂熟,再去搞复杂的;高考填志愿,我会留很大的余量,不会想着够一够更好的学校,避免失利;选专业就挑最好就业的;找工作的时候,也正好碰上华为大收割,有保障,就来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退路。

进了华为,就像进入一个社会属性单一的世界,这一点很符合我的个性。本来,在大学,有一些价值观的转变初现端倪,比如学习成绩在大学已经不是对一个人判断的唯一标准。那些有才艺能在舞台上说唱逗乐的,那些在运动场上飞扬跋扈的,那些口才一流或者大学期间就会做生意赚钱的,都有令人倾心之处。还有相貌,虽然在传统价值观里一直不提倡以貌取人,但是实际在感官上冲击特别大,光都往那打。学习成绩只是评价一个人的一部分。但是在华为,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大家普遍不注重穿衣打扮,更没有时间探索精神世界。这种价值观于我是顺水行舟的,我喜欢这种简单,喜欢加班,绩效好了,能多拿不少钱。

讲了这么多题外话,不是为了博得同情,我是想说一个问题,我一直活在生活之外。读书的时候只读书,工作的时候只工作。整个人就没有“长开”,你知道吗?我相信我大脑的很多细胞是没有发育的——那些通往其他社会属性的细胞。

这也就导致了后面的问题。大家都是985、211 高校毕业的,谁的智商又能比谁低到哪去,在这里就拼两点,一个是情商,一个是勤奋。我两样都有问题。

先从勤奋说起吧。不是加班就叫勤奋,勤奋也是有方法的。我一直选择好走的路,工作以后还是,那就是做简单的事、容易的事,真的是把人性的本能“一切简单化”发挥到了极致。一个版本的维护,琐碎杂乱,我不嫌;一个升级的版本,只是老的代码做一些调整适配,后期测试工作量巨大,我也乐于接受;抽到资源组做告警梳理……我就一直在这些没有本质提升的执行任务里一年一年加班。主管摸清了我的脾性,很少把复杂的东西给我,我在操作执行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应该是自己进入了舒适区。我开始有些浮躁,看不清路,个人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工作很难沉下来,对于需要潜心钻研的技术缺乏必要的耐心。这样下来的结果是看起来各项工作完成得很快,但基本是就问题解决问题, 缺少主动思考、改进,输出也就缺少可圈可点之处。技术任职答辩没有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技术,往上升就成了困难。

直到有一天发现,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90后”了,我才意识到,什么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主航道、可替代性。

再说情商。因为一贯的自卑,我打心里觉得自己没有周围的人优秀,在有机会争取升级的时候,我总是往后缩。还傻傻地抱着一种念头:如果我真的足够好,主管会看见的,他会为我争取;自己为自己争取晋升是可耻的。可是如今,我比同龄人的平均职级低了,是被视为不思进取的,会影响部门积极向上的氛围。而我也看到了晋升的好处,哪怕是揠苗助长式的,责任大、压力大、眼界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快提升,还不只是钱和声誉的问题。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是我自身的无能。

当然,我也比较迟钝,自认为这样兢兢业业也没什么问题。特别是2014 年以来,公司发展突飞猛进,大家又是加薪又是发大额的奖金, 人人都欢欣鼓舞,我也乐在其中。5% 的末位淘汰其实一直都有的,只是主动离职的人在健康范围内,自然流动差不多就把指标占了。华为主动离职也有“N+1”的补偿,所以背个指标也无所谓。只是没想到,这两年,行业整体衰落的时候华为却高歌猛进,主动离职率低了,这5% 就真用上了。

公司没有来自官方的裁员一说,但是有一些政策的变动增强了人员的流动性。大概三种途径吧。

第一种,最先发酵起来的,2016 年10 月份,2000 位研发高级专家和干部出征海外。官方的说辞是,华为的人才发展路线是“之”字形, 大家要在不同的岗位锻炼,要求部门输送优秀研发人员去一线,走进客户,抓住新的机会窗。还有个职级要求,17 级以上。研究生毕业进华为是13 级,正常晋升速度两三年一级,到17 级大概十年,也就35 岁左右了。这个以前一直有,我也参加过几次来自一线行销总裁的宣讲,给大家讲海外机会和福利,鼓励大家出去干一番事业。宣讲完可现场面试,合格的就会到深圳培训,等待外派,以前是有不少人去的。估计还未达到预期数量吧,这回直接把指标分到部门。要求是要优秀员工,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不好说了。培养一个得力的人多难,哪个主管会拱手相让呢。

第二种,45岁退休政策有所调整,以前是针对有杰出贡献、身体有恙不能在公司继续奋斗的老员工的福利。想退休要申请,大部分员工都是不好意思申请的,毕竟对公司有特别贡献的人不多,大家觉着不干活还保留股票拿分红都不好意思,当然,以前公司45岁以上的人也很少。我们看到身边的老员工申请到退休都是一脸的羡慕啊。现在到了45岁想继续工作要申请。HR会提前识别出个人价值,有价值的续约, 其他的沟通退休。宁愿支付每年可观的股票分红,也不愿意让组织僵化。限制是,保留股票退休后不能再在竞业岗位工作。

第三种,部门人才流动僵化,末位淘汰凸显。有时候淘汰的并不是绩效最不好的,主要是在那个当口儿上,正好你的合同快到期了,不续约。如今,合同到期是要答辩的,答辩通过会公示,再续约。

我所在的大部门有三五百号人吧,有五个被点名去一线,其中的两个迅速动用人脉,通过公司内部招聘平台去了其他部门。两个服从组织出去了。还有一个自己离开了公司。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 刚刚解决生存问题奔了小康,家里的沙发都还没坐过几回呢,所以对出去比较抗拒。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机关待了十年左右的研发人员,在一线如何生存,研发人员心存疑虑。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语言关,业务关,文化关,关关是坎,处处是坑。不是研发兄弟太单纯,只怪一线套路深。”一线人员也恐慌,一下子来这么多所谓的专家,那么他们的岗位不就要被挤压吗?到底是“炮弹”还是“炮灰”,争执不下,那段时间内部解读就是变相裁员,送出去的人绩效不好自动走人。但是我个人不这么认为,这个过程是很耗成本的,公司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啊。任总亲自参加出征大会,授予将军令,发表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讲话:“炮火震动着我们的心,胜利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的青春无愧无悔吧。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我们在内网看直播也是热血沸腾啊!这些声音还铿锵有力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像这样的高级干部专家奔赴一线的誓师大会,2000年就搞过一次,标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也许是很多政策执行到基层变了味吧,反正有些员工在短时间内被破格晋级,然后送出去。这事,最后落实到每个人,就成了小家还是大业的取舍。

还有三个45岁的老同事光荣退休了。不比以前,能退休是荣耀,现在不退休是荣耀,所以也没有那种欢庆的气氛。好在他们这辈人都在公司待了近二十年,基本财务自由,倒是没有经济负担。我知道其中的一位孩子也上大学了,他跟夫人成天游山玩水,精神面貌特别好。另外两位又在其他行业找了工作,继续发光发热。

像我这样不续签的还真是比较少,可能我们部门流动性太小的缘故吧。如果多给些时间,我还是有机会通过内部招聘去其他部门。华为公司就像一个小社会,部门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一直有部门扩张,内部招聘时常有。

2017年年初,这些事情发生得有点集中,人人都说主管手里有份耗尽脑细胞的短名单,就像阎王的生死簿一样,生杀予夺全在上面。

终于轮到我了。其他同事说,每天都在等着另一只靴子砸下来。得知不续签的消息以后,我已经无心加班,但是也不想回家,我不敢面对妻子、孩子和老人,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倒不是因为经济压力,是觉得被迫离开这事听着没面子。我也怕他们不适应我不加班的日子。这么多年来,我加班,他们踏实。

离开华为后,我休息了三个月。每天早出晚归佯装上班,找个咖啡馆或者图书馆一边在网上找工作,一边学习,以前在华为惯用的语言已不足以在社会上竞争。找到现在的工作后,我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一趟(以前都是他们自己去,我很少休假),我跟老婆说,我就像煎鱼的时候翻了个面,正过来了。

说实话,走出去吧,发现自己的经济状况尚可,做事情也形成了自己的套路(这点是在华为不知不觉练出来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现在入职新公司几个月了,有挑战有认可,我个人的自信心一点点起来了,也在有意识地做些不一样的事,感觉那些没发育的细胞正在扩展。

我想对像我一样的华为人说几句话:

1。出来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摆正心态。

2。老板说过的话,大多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但是有一句绝对是对员工掏心掏肺的——“多读书”。

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不要钻在自己的牛角尖里。

4。华为是家有危机感的公司,这是好事,虽然搞得大家心生惶恐,但是它可以活得久一点。现在有一些公司,嘻嘻哈哈,说发不出工资就发不出工资,这才叫不负责任啊。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