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无奈!加班是互联网行业的常态
2015-08-19 11:35  浏览:2996

日前,纽约时报两名记者采访100名现任和前任亚马逊员工,全面揭露电商巨头亚马逊阴暗糟糕的企业文化,除了披露不遗余 力地榨干员工的正能量,还反映亚马逊对员工关怀的漠视,比如刚流产的女员工被安排出差。尽管亚马逊凭借高效的执行和凌厉的战术在电商领域高速扩张,但以牺 牲员工的幸福指数和企业认同感为代价,甚至导致所有员工几乎都在办公桌上哭过。

纽约时报的报道传开之后,立刻引起巨大争议,有人对亚马逊企业文化的内容表示支持,有人感到无 比震惊,亚马逊掌门人贝索斯选择以内部邮件的形式对报道进行驳斥,并称“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公司并非我所知道的亚马逊,它描写的人也并非每天与我一起工作的 亚马逊人。”他同时鼓励员工看到这种不公平对待时,获取证据告知于他。

有关亚马逊内部企业文化的真相我不得而知,但纽约时报报道背后反映的员工加班问题值得各界关 注。把目光从大洋彼岸转移到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没有更狠只有最狠,领导与员工就是否加班斗智斗勇的情况屡见不鲜,且往往以员工乖 (shi)乖(bai)加班而告终。(小米年会程序猿促使)

事实上,尽管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新常态,但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一家公司能保证员工不加班,以快速发展、变革频繁、竞争惨烈著称的互联网行业更无法摆脱加班的魔障。在探讨加班是否合理之前,我认为必须弄清楚员工为什么讨厌加班,以及厘清加班背后的真实原因。

员工之所以讨厌加班,主要是因为高付出低回报的尴尬现状,回报不仅指工资、福利等物质回报,还 包括心理优越感和满足感等精神回报。事实上,企业用人主要是付出金钱购买员工的时间、智力、精力和体力等,从加班角度来看,员工的价值更多以牺牲时间的形 式来体现,而每个员工对时间价值的定义不同。

在多数员工看来,1小时私人时间创造的价值比加班更大,哪怕是全部用来娱乐。所以,加班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值不值得加班。如果你认为加班有价值,那尽情地挥洒青春吧,那些讨厌加班的人很清楚,摆脱不了加班困境的原因无非来自个人或公司。

个人层面,拖延症是工作效率的天敌,一方面工作无聊导致提不起精神,另一方面抱怨工作没有技术 含量且嫌工资低,即附加值不高。同时,个人能力不足是加班频发的重要原因,企业员工不会承认自己能力不行,倾向于选择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而自身能力的限 制,导致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效率的低下。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员工效率变得更低,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公司层面,安排过多工作是催生加班行为的重要原因。对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公司而言,人力资源难以 支撑业务的快速扩张,经常出现一人当N个人使用的情况,每个员工都安排繁重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加班价值得以凸显。事实上,部分公司呈现完全相反的状态,给 员工布置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饭,员工往往会产生“忙了大半天不知道意义何在”的奇怪感受,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发展方向不清晰,只好让员工 瞎忙来聊以慰藉,比如我曾见过某创业公司创始人不断改变主意,导致设计师一上午只完成一张图的设计,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有些价值扭曲的企业把加班与努力挂钩,导致鼓励加班成为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企业 领导看来,加班越多的员工工作越努力,越努力的员工对公司贡献越多,每到下班时间,当其他公司员工兴高采烈的回家,这些公司的员工只能绝望地坐在电脑前敲 打键盘,浪费公司的水电和自己的生命,却无法提前结束这无意义的等待。

搞清楚互联网公司加班经久不衰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寻找解决方案。如果是个人原因,我认 为还是可以有效解决,主要从消灭拖延症和提升个人能力下手。工作迟早要完成,与其拖到下班后匆忙解决(工作质量也不能保证),不如在下班前快速解决,拖到 占用私人时间那不便宜公司?

至于那些看似简单、附加值不高的工作,何不做到尽善尽美,达到无可替代的地步。比如,不要以为前台只是收发文件、快递、接待访客,她们实际上是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在接待访客时可以体现自身专业性和服务周到,不断提升岗位的附加值。

事实上,互联网行业加班现象愈发普遍的幕后黑手是公司本身。准确而言,加班不仅由公司所处的发 展阶段而定,而且必须紧贴行业最新动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互联网创业浪潮持续兴起,无论是以手机为代表的大方向还是以家政O2O为代 表的细分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创业者,行业整体环境由相对温和到竞争惨烈,快速变化的行业导致每个玩家都不敢轻易懈怠。

据我观察,移动创业难度比PC创业难度更大,除了紧盯行业对手,还要面临巨头的杀入,更要提防 天外飞仙的杀入,高频打低频的情况在O2O领域屡见不鲜,比如e代驾对滴滴快递的杀入保持高度警惕。所以,无论企业处于哪个阶段,竞争是永恒的主题,必须 时刻为突如其来的大战作准备,这就要求员工在产品研发、运营、推广等多个环节持续创新,超出正常工作时间范畴也就不足为奇。

同时,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加班程度是求职者选择新东家的重要考量因素,互联网公司招聘介 绍自身优势时,往往会描述成“加班少”,而不是没有加班。因为上至CEO下至HR,都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做到不加班,而求职者心里也清楚不加班的可能性几乎 为零,就算国企也会偶尔加班。

以小米为例,2010年雷军创办小米初期,彼时智能手机行业尚未爆发,一直坚持6*12的工作 制,高强度的工作吓跑很多求职者,不少小米员工家属也颇有怨言。这种状态持续近2年,小米顺利搭上智能手机换代潮的顺风车,开启一路狂奔模式,同时面临荣 耀、联想、酷派等厂商的集体围剿,员工工作制变为朝十晚十、周末双休。

即便是去年小米登顶国产手机排行榜,雷军等小米一众高管仍延续旺盛的工作状态,经常工作到凌 晨,其手下员工也不敢丝毫懈怠,加班似乎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我知道一个关于小米加班的段子:某年年会上,主持人宣布进入圆梦环节,由雷军抽取抽奖箱中员 工写的心愿,读出来并承诺兑现,结果雷军连抽三次都抽中“希望明年不加班”的纸条,雷军沉默地看着员工和几个副总裁,场面尴尬不已,主持人宣布本环节结束 才缓解尴尬局面。

在我看来,讨论加不加班没有任何意义,最重要的是确认是否值得加班。互联网是个造梦平台,也是梦想破灭的深渊,从我的角度看,我认为年轻人应该多加班,无价值的加班例外,无论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是与公司携手发展,加班都是由稚嫩迈向成熟最终成功的必经之路。

但请注意,虽然工作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网上时不时传出程序员劳累过度猝死的新闻,悲痛、惋惜之余更提醒我们注意保重身体,加班适可而止,搭上性命那就得不偿失。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