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
传统企业转型要与“家文化”说再见
2015-06-12 14:28  浏览:689
 

 

    一直以来,很多传统企业通过提倡“家文化”“情文化”而凝聚员工,同时也因为能够塑造这种文化而感到自豪,这在本土企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探讨“家文化”对于企业而言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适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问题。正如自然界中一直得以繁衍生息的通常不是最厉害、最凶猛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

    如今传统企业正处于历史性变革阶段,在作者看来也到了与“家文化”说再见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家文化”的特征,以便指导企业未来的变革。
 
“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

    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其实都喜欢提倡家文化,只不过民营企业更为典型,因为很多民营企业靠“家文化”打天下,有些甚至是从当年的小作坊一步步走过来,终于在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期间“家文化”凝聚了情感,聚集了人脉,使人们愿意为这个“家”贡献力量,家族企业更是“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家文化”的指导下企业自然就成为“家天下”而非“公天下”,这也是传统企业的典型特征。

    “家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自从有了国家概念以来,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家文化”的元素,从氏族、家族、门阀、门生、朋党等历史文化名词中都能看出“家文化”的色彩,这种传统文化基因对每个人都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传统企业建立伊始就带有这种文化基因,在管理实践中更是得到充分体现。

    虽然本土企业发展到今天,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文化”因为根深蒂固所以很难改变,需要极大的勇气与魄力,因此这次企业变革将要挑战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将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回过头来再看,其实能够发现传统企业在创业初期并非是志同道合,而是情投意合,这一点在今天恐怕依然如此,因此合伙人制度对初创企业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家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如果希望企业是一个“家”,那么就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家”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组织。“家文化”自然也是一种封闭文化,封闭性首先体现在“家文化”也是一种家长文化,这就是所说的“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因为老板就是一家之长,老板文化自然也就是家长文化。“家长文化”中即存在着家长的关怀,也必然需要家庭成员听话与服从,否则“家无宁日”。所以“家文化”一般都是由老板提出并发挥主导作用,而员工更多的是认同与参与,这种文化在企业发展初期作用非常明显,如今民营企业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明这点。

    既然是封闭文化,自然拒绝外来文化。新员工融入企业都需要一段时间,对于一些从这个“家”奔向那个“家”的外来者很难融入其中,所谓“归属感”短时间内很难体现在这些外来者身上,因此必然会存在空降兵、职业经理人等现实问题,“家文化”看似都一样,但各家有各家的差异,多数情况下“家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

    “家文化”的封闭性导致家族企业很少能够成为公众公司,即便成为公众公司,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资源型企业,而非创新型的企业,同时家族色彩也会被淡化,因此“家文化”并不属于开放型企业组织。
 
“家文化”并非成熟文化

    之所以说“家文化”非成熟文化,是因为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把文化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而非制度基础上,就说明了这点。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制度已经比较完备,该有的都有了,而且还在完善中,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真正具有效果的寥寥无几,发挥作用的还是奖惩制度,这就是“家文化”在管理实践中的真实反映,成熟文化并不在于有多少制度,而在于文化是否与制度真正结合,成为所有组织成员日常行为的准则。如果制度仅仅是针对多数普通员工,而非少数管理者,或者把老板排除在外,都是文化不成熟的表现。

    如果企业文化不成熟,企业自然也不会进入成熟期,因而很多本土企业从来不知成熟企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成熟的文化不是哪个组织成员意识的体现,而是所有成员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共同形成,文化是否成熟其实并不取决于时间长短,而取决于关键事件,关键事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只不过时间越长关键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多,企业文化越容易沉淀下来。

    在中国市场上,虽然很多企业号称传统企业,但其实没有多少传统可言,因为大多处于成长期,甚至很多企业至死都没有进入成熟期,从成长期直奔衰退期,向流星一样消失在市场之中。
 
“家文化”有“家”无“我”

    “家文化”强调“家”的整体性,因此轻易不会显露出“我”这样的个体,而且“家”越大,越无“我”,有谁呢?有“家长”,“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时,才会体现价值,否则永远是“小媳妇”,这就是“家文化”的特点。无“我”就看不到“我”,一旦“我”希望被看到时,“我”与“家”就开始产生矛盾,要么“离家”,要么“分家”,当众多“我”都希望被看到时,“家文化”即土崩瓦解。

    传统文化以“忠、孝”立足,“家文化”更是把这种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到极致,而“忠、孝”除了强调关爱与关怀之外,背后还有感恩与奉献,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倡“家文化”就必须同时明确这两个方面,只强调单一性都是一厢情愿的表达,最终导致“家文化”的崩溃,而老板与员工也都会被“家文化”所伤,今天还“学不会”,明天却“倒下去”,这也说明了“家文化”在市场经济中并非是一种成熟文化。

    在传统企业转型之际,强调“家文化”的企业多数是希望员工能够感恩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系“家文化”。
 
互联网有“我”无“家”

    到了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频繁的冲击着“家文化”,目的就是把“家”击碎,让一个个“我”在“家”中体现出来,使“我”的价值充分发挥,这时就会变成有“我”无“家”,难道说“我”要无“家”可归了?“家”虽然没有了,但是会有“企业”,“家”将被“企业”所代替,“企业”把人聚集在一起。企业的本质是价值创造组织,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组织文化,并非天然的烙上“家”的痕迹,是组织文化就可以凝聚组织成员。
 
    企业文化解决组织与个体之间平衡关系,“家文化”只是其中一种。在中国市场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知没有“家文化”,民营企业也走不到今天,但是否能继续走下去,就变成一个问号。因为时代正在发生巨变,传统企业正面临重大的挑战,“家文化”自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探讨“家文化”并非要得出对与错的结论,而是要思考如何从“家文化”变成一种组织文化,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化中,“家文化”的封闭性、不成熟、有“家”无“我”的特点,与市场发展要求相脱节,这种脱节将导致“家文化”阻碍传统企业进行转型。
 
    在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取代“家文化”的将是一种契约文化,由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自发形成的、需要组织约束的一种文化,其最基本体现就是职业化,这种职业化将针对所有组织成员,包括老板,企业即需要职业化员工,更需要职业化老板,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我的《告别私董会,拥抱合伙人》《关键一步,老板职业化》等文章中都有介绍。
    ——本文观点基于组织形态管理理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