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外包
第六届新人力高峰论坛演讲嘉宾刘宝成访谈
2011-11-28 20:38  浏览:370

  时间:2011年11月22日

  地点:北京亮马河饭店会议中心三层海棠厅

  嘉宾:刘宝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CCTV-NEWS特约评论员

  演讲嘉宾刘宝成访谈“人力资源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咱们国家限制劳务派遣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有那么对策?

  刘宝成: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现在国家最近十年来,一直在推动走出去战略,实际上走出去比较成功的是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也基本上是一大块围绕中国在海外的建设项目,不管是修桥,修路,体育馆等等。

  效果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首先这些人获得了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是长远的国际交融,是一种投资行为,这些人在熟悉了国外的一些文化以后,他会从外交来说促进友谊,但是主要是掌握了和国外的沟通技能。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现在仍然存在唐人街的病态,唐人街的毛病,到哪都是中国小而全的唐人街,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小唐人街,龙永图在不同的场合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

  因为中国人又勤劳,又努力,又听话,待遇又低,所以我们出去的项目比较喜欢带我们中国人过去。

  但是从名声来说,毁誉参半。我在南罗比(音)的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教授,他和他的堂姐同时买了房子,他的堂姐是买的中国劳务盖的,他买的是印度劳务盖的,他的堂姐已经住进8个月了,他还没有住进房子,中国人的效率确实是非常高的,而且中国人的守诺,守时是非常赞扬的。

  不好的一面,一个唐人街模式排斥雇佣当地员工的参与,觉得你既然到我们当地来,你作为一个社会责任你应该为当地提供就业,这点我们做的到目前为止是不足的。

  另外一个对于一些项目宣传不够,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但是我们不会宣传。你像美国人,包括日本人,他们哪怕往外蒙给个淘汰的破发电机,都要插上日本国旗,中国人我给你把项目干完了,你爱挂谁的牌子挂谁的。我们宣传不足。

  下一步如何提升中国劳动力劳务派遣的升级问题,如何大量的能够参与到高端服务业乃至于研发,现在的局面我们大量的招回,他在国外实验室已经做了很多顶尖的研究,我们把他招回到国内,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向国外的实验室输送国内培养的人才,那我们的劳务输出就了不得。

  还有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美国可以再在家里进行劳务输出。他有一种国际研发联盟的模式,他可以坐在家里面帮别人去研发。另外一个他可以坐在家里面吸收大量的海外留学生,访问学者—到他那里去,让他们交学费来输出。所以中国现在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从政府到企业,是应该加大投入了。

  刚才我在讲的时候说,印度对人才培养的强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所以中国到目前为止对教育的投入没有超过3.4%,而已经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的,这和中国作为经济和贸易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所以我们真正靠大面积的持续的输送高端人才到国际上去,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

   记者:现在都提可持续发展,您怎么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刘宝成:任何的发展是为了人,如果是人不发展,一切都是浪费。或者说服务于少数的利益团体,这种发展就是不正义的,甚至是邪恶的。

  第二,发展靠人,所以说现在我们国家目前处于产业结构是橄榄形的,庞大的制造业靠两点,一,基础的,便宜的,好驯化的劳工,二,企业可以大量的把一些成本转嫁到环境上,企业的外部化,就是我们的环境标准比较低,靠这个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到中国的入住。商务部的副部长就说,我们现在把在中国生产的42码的耐克鞋,沿着渠道摆一圈,都换不了一架空客。

  我刚才所说的人才模式有几种,一种叫做人力,一双手就可以是人力,有基本的操作技能,会跟别人交流,这算是人材,但是木材的材,你要真正的有相当的战略视野,懂得管理,你就可以去掉这个木字边,是才能的才。人杰,不仅你能够把一个事情管好,你还要能够创新,能够突破性的,甚至破坏性的去打破框架,去找一种新的发展路径,这是人杰。

  所以中国现在太多的人力,太多的木字边这个材,但是真正的说没有木字边的人杰,这是中国极缺的。

  我们大量的基础教育,用一个模式进行考试,进行排名,这是整个从人才战略上出了问题。所以现在说教育体制改革天天是呼不于出,就是不改。这种庞大的惯性抹煞人才的一个原因。

  我有一次对全国中学的校长有一次讲话,我说你要给这些学生提高素质教育,必须老师首先有素质,你现在中国所谓的师范,都是考分不好的,家庭困难的去上师范,它本身是社会的失意者,如何使中国的教育者,有一种自豪,有一种自信,有一种强大的尊严,他会以磁场的方式传播给这些孩子,这是中国源源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再有一点,现在在国际分工当中,我们大量的靠出口实体产品,这会使我们对人才梯队的建设产生一个惯性的滞后,因为你习惯了。山东的一家公司招我,我十几年了我一直给(英语)来供应牛奶,当然我就卖个牌子来,让我给他搞个策划。我们给他报完价以后,他觉得我们报价贵,等于说给他去策划。就是人们对知识,对高端服务的认可,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

  像易才我给你输送人才,我还给你人才增值,他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给我培训值什么?他能够给我带来客户,他能够给我卖出东西去,我给他一半分成都行,这就是说我们还是停留在一种实物经济的时代。

  所以对于人才的软性价值不能够马上产生实际的金钱效应的,我们忽略得太多了。现在企业很多的竞争模式也都是在这种实体上去竞争,在软实体的建设上,因为形成了这么样一个结构,所以你多投资,因为你需要后天能见效益,但是明天你就面临竞争,你要明天被击跨了,你需要后天收获的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一种恶性的竞争导致了我们转型的困难。

  记者: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关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市场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但是对于央企,他们的核心动力在哪里?

  刘宝成:这个问题现在非常关键,尽管中国只有123家国有企业,他们都是巨无霸,现在上财富排行榜的中国企业都是这些大的国有企业。我觉得他们的动力首先是来自于国资委的指导,因为这是他的直接上司。国资委有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针对国有企业人才系统的发展方案,他们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家的责任问题。

  企业如何把国资委的这一套,能够经得住考验的这样的一个人才的发展方案,能够分解到可执行的层面,这是下一步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国资委能够出台一套,就是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设计出一套方案出来。

  其次你真正的建立这种用第三方规范的考核制度,而不是领导的好恶来决定对人才的提拔。现在国资委的干部任免还得靠组织部,光管人事部的都不行。如果他的观念仍然以作为国家官员而感到自豪,而不是作为一个企业经理而感到自豪,这个观念就出了问题,这个不在于这个人,而是在于这个制度的设计出了问题。

  第三,竞争是一切效率的源泉。中国在反垄断里面越来越多的在呼吁,中国最大的垄断是这些国资企业,你保护他们,你的反垄断法怎么实施?对人才也是这样,如果相互之间不去竞争,而且人才都是终身制,他不会有这样的动力。起码我中石油可以向中石化挑战,我管理得好,你的人才能跑到我这里来。如果说我们有更多的企业,甚至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对的,但是不是大而全就能维持国家安全。你可能控制一个关键点就足够了,你不是我上下游通吃才能够维护国家安全。

  所以国家需要系统的考虑这个问题。但现在很不幸的是,大有原来国有企业复辟的这样一种风潮,原来本来甩掉了三产,现在又收回去。所以这种恶性的膨胀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去年我们就简单对比一个指标,艾森石油公司的人均产值对中石油的人均产值,艾森石油是中石油23倍,是我们的23倍,你的人才在哪?发挥作用了吗?你要看看他们的文凭,双博士的都有,管用吗?

  所以没有这种竞争机制,在铁桶的保护之下,人才很难脱颖而出。但是同时由于他们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人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所以他更愿意去捍卫他的基本利益。所以这是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每一个人都有惰性,但是你必须从客观上把它放到一个竞争环境下,就像我们要自己去跑步,你跑上三圈就觉得我们挺累的,但是你哪怕单位的体育比赛,你跑三圈绝对不觉得累,因为是在一种竞争环境下,可衡量的,可评价的。

  对国有企业制度上必须要深化改革,二,引进更多的竞争机制。三,能够建立一套人力资源的发展系统,自上而下的贯彻实行,这是我的看法。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企业界的人力资源状况?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什么样的?又有大学生就业难怎么解释?企业除了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怎么从人力资源方面做一些工作?

  刘宝成:前年麦肯锡的人力资源报告非常微观,中国适合跨国企业管理的人不超过5000人。看看我们13亿的中华,原因是什么?缺乏战略眼光。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型的,加工型的人才,应该说全世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性价比首屈一指。

  但是波士顿咨询集团上个月刚刚发布了一个关于中国的报告,说到2015年,很快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的产值,中国人力资源的成本将和美国拉平。什么原因?中国的人力资源的假定就是比美国的人力资源低效4倍,所以拿中国人力资源的工资乘以4,相当于和美国单个人的收入相比差不多了。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是比较低的。

  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存在大量的人力资源错位的问题,一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量的人才的缺乏,人才的逃离,而这些人已经在那里安家落户了,他也不可能再回到本乡本土去发展,这是一个中西部这么多年喊得响,成效少了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人才不行。

  另外一点,所有的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内部人才的提升和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当然更基础的是说,我们从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的教育,对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一个倒行逆施的过程。你只让他相信一个东西是对的,只让他相信一个模式是正确的,只让他相信一些政治期望,这是不对的。

  所以当年的严复曾经说过,你老是拿一种框子框着他,你真正需要挑战,需要对外谈判,你有几个龙永图这样的人去谈?那天经贸研究院的一个院长,我们在讨论中国人才的时候,他说你看看我们现在的人,到一些国际场合,没有轮到他讲,他就在那默默的背讲稿,轮到他讲他紧紧张张的念,念完以后傻了,人家酒会讨论根本就跟不上步。现在我们多少官员都这样。你看现在又是风沙官员参加这样的会议,这样的场合,让他讲有什么,你提前泄露国家机密,国家哪那么都机密,你要有自信就没有那么多机密。原来我们港口都不准国外人拍照,飞机场都不准拍照,现在都允许了,美国的航空母舰随便上去玩儿,你造得出来吗?你学。

  所以我觉得从管理者,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你首先要有自信,你才能够呼吁人才。你有了自信,你也有更多的容忍度,你有更多的想法,我觉得马克思不一定完全正确,你允许他讨论。最终马克思更适合中国国庆,但是马克思当年200年前写著作,也没有为你中国定制,你抱着它干什么?你能不能有些突破?如果你在思维上不敢挑战一些基本设定的,带着政治色彩的价值观,这个人才很难出来。

        所以现在我们说出国留学低龄化,实际上有很多开明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向中国教育体制发出了巨大的警告,所以我们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我这么多年从事中外合作办学,我们现在很多的文凭得不到认证,人家是自己花的个人的钱去到国外,学了本领,回来报国,你为什么给人家设那么多关卡?比如人家哈弗大学拿了文凭,你凭什么认证人家的文凭?

  我们国内能不能提供一些粗加工,哪怕上到大一大二再走,让他们留住,在国内接受基本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一点人才说到底,你没有一个政治基座,你后面靠个别组织,靠家庭去培养,只能是一个补充。所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政府去考虑这个问题。

  就业难的问题直接和我们教育有关系,经济发展连续30年达到10%的水平,怎么不可能有波澜壮阔的就业机会。但是你问每一个企业的雇主,这个事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干。所以两头错位,他觉得他找不到工作,那头觉得工作没人干。什么原因?不是雇主出了问题,雇主永远是精明的,因为他们知道,那些没有跟自己切身利益没有关系的雇主,像国有企业我们另说,但是雇主是最聪明的,你要值一斤二两,他们不会给你一斤的价钱。

  问题就出在大学生他们没有认识自己,一,四年教育并没有给他实际的本领,但是给了他大量的欲望的通货膨胀,期望的通货膨胀,他的眼界拉高了,但是能力并没有直接给他。所以说他们又不甘心去从事基本的人力工作,操作工作,都想成为管理者,你管得了吗?

  第二个问题,学企之间仍然有一道鸿沟,大学的培养,特别是所谓的二本以上的大学,都在执行教育部的那套东西,教育部懂得就业吗?教育部有几个明白人?都在那自己设想,首先要学好四门政治课,你真正的关心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你再给大学更多的一些自主权。

  还有就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大学校长他宁愿相信他是一个局级干部,我是局长,局级待遇,一个大学校长的使命,现在回顾一下,你拿出胡适,蔡元培的精神出来,现在他们没有那样的眼界和心胸,所以你怎么培养出真正的卓越的人才。

  现在错位要么就是北大模式,就是说谈国际共运,西方文学,要么就是中专模式,就是简单的学操作技能,中间那块既有比较宏阔的眼界,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很少。

  所以缺的就是中观人才,落得现在这样一个局面,就像易才他们如果说找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也跟伯乐似的满世界跑,你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所以现在一个月三千块钱的工作,一份工作恨不得一千人去抢,一个月三万块钱的工作,你满大街找人找不到。所以这是一个大的错位,我觉得更严肃的来说,这是一个对中国人才模式一种嘲讽。

  再说就是政治制度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人才,我想引到北京来,办不了北京户口,这是中国最封建的问题。中国目前最大的任务还在反封建,你人从出生就不平等,你谈得了什么?因为我的爱人调不进来,所以我不去。在欧美各个国家之间都能穿来穿去,都能平等待遇,在中国还在搞这一套。中国的封建能够遗留多久?你凭什么说我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的优越是什么,优越就看你自己如何使生产要素做到无障碍的优化。

  (注:根据访谈录音整理。)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