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L公司是国有企业A集团下属的一个分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L公司是由A集团原来的V子公司与J子公司组建而成,组建时员工主要来自V公司和J公司.同时,为了发展需要,公司还从人才市场招聘了一部分员工。
公司运营后,来自V公司的员工c的工资依然按照V公司原来的薪酬标准发放,来自J公司的员工d的工资仍然按照了公司原来的薪酬标准发放,而从外部人才市场招聘来的员工e则按市场标准发放工资。L公司的薪酬均以月固定工资的形式发放,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员工c、d、e担任的工作任务都是电路设计与研发,然而员工e的工资却远多于c,而c又略多于d。
由于L公司生产的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A集团对其非常重视。在L公司成立之初,L公司总经理(兼任A集团副总裁)就曾向员工许诺,公司赢利后将逐步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L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因此非常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多个研发项目,并顺利通过评审。产品投放到市场后,L公司逐渐开始赢利,而薪酬制度却仍然没有变动,L公司的总经理只是在年末以非公开的形式发放了年终奖。
此后,公司里关于薪酬收入的小道消息满天飞,员工c、d、e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也都彼此知道了各自工资和年终奖的数额。在L公司开始赢利后的第一年(公司成立后第三年),公司员工针对薪酬待遇的抱怨之声四起,积极性开始下降,不时有人跳槽,迟到早退现象也不断增加,生产率随之大幅下跌。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向市场推出了同类型的竞争性产品,已极大地威胁到L公司的市场地位。
案例分析
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设计,是现阶段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集团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常常采用行政手段将原有的企业进行重组。重组时,员工在集团内无偿调配,集团内员工薪酬依照原有的薪酬标准发放,外部招聘人员依照市场标准发放。这种莫衷一是、多个标准的薪酬制度在短时期内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长期内必然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组织效率。上述案例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L公司组建以后,公司内部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薪酬标准,且三个标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此,产生以下几方面问题。
1.薪酬与岗位的特点、员工的能力素质关联不大,缺乏公平性。员工的薪酬仅仅由员工的来源决定,从事同类岗位的员工c、d、e的工作内容相似,员工e的工资却远多于c,c多于d。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总是会将他对组织的投入(包括努力、教育、知识、技能和经验)与产出(组织的回报,主要为薪酬)的比例与他人投入产出的比例加以对比。若比例相等,则员工知觉到公平;若不相等,则员工会感到不公平。不公平感会导致员工的紧张和焦虑,员工进而会采取心理和行为上的手段以求公平重建。包括要么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对他人投入与产出的看法;要么自己选择离开,甚至采取行动迫使他人离开。由此看来,L公司的生产率下降,员工抱怨增加与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有着直接的关联。
2.薪酬没有与实际工作绩效相联系,投入与产出不匹配。L公司的月工资以固定薪酬的形式发放,与员工的实际努力相脱节,容易使员工产生“上班拿钱,天经地义”的思想。实际上,薪酬应当具有保健和激励的双层功能。保健功能一般由固定薪酬来实现,主要是满足职工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补偿员工为教育、培训、技能增进所做的投资;而激励功能主要由绩效薪酬来实现,主要是为了奖励员工所取得成绩和对组织的贡献。
3.薪酬设计程序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沟通。在L公司的薪酬制度的设计过程中,没有给予员工参与其中的权利和机会,对薪酬的结果也没有做必要的说明,而只是简单地实行了薪酬保密制度。事实上,企业中的员工会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了解彼此的薪酬,而非正式的渠道得来的消息常常是不准确的、歪曲的。保密的不公平的薪酬比有不公平但公开的薪酬更易造成员工的不满。在短时期内,L公司可以依靠短期目标在员工中形成凝聚力,而一旦短期目标实现,员工对组织回报的心理期望仍未获得满足时,员工将对不公平的薪酬体系产生不满,同时对组织失去信任和信心。
L公司的薪酬体系既没有与岗位特点、员工素质能力相结合,又没有与员工的工作业绩相关联,显然有失公平性。在薪酬设计中,应主要考虑公平性问题,因为公平感是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公平感能使员工对组织产生信赖,更为自觉、更为有效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更为积极地面对组织的变革;而不公平感会导致员工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如,L公司员工的抱怨、迟到早退、离开企业等,进而会导致组织效率的大幅下跌。
解决措施与建议
企业要形成凝聚力,提高和保持组织高效率,实现战略目标,科学、统一的薪酬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薪酬设计中,主要应当通过科学的薪酬体系设计和决策程序设计以及有效的沟通来实现公平。下面笔者将针对L公司薪酬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1.通过科学的薪酬体系设计,体现薪酬的公平性。公平的薪酬体系要求薪酬与岗位特点、员工个人能力素质以及实际工作绩效相关联。其中,不同的岗位对员工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有所差异。员工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知识和经验;能力是指个人素质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划能力、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等。从事同类岗位的员工个人情况可能不相同,能力也可能大相径庭。如,案例中员工c、d、e虽然在同类岗位,但岗位职责、员工个人的能力就会有所不同。实际工作绩效则与员工个人努力直接相关,是个人能力素质的物化表现。员工个人能力素质以及实际工作绩效都是员工对组织的投入,应当与组织的回报相匹配。
组织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应尽量使每个员工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相等以实现公平。就薪酬来说,应当存在差异,但差异必须是合理的,与员工的投入相对应的。本案例中,L公司就应当将员工c、d、e的薪酬与岗位特点、员工素质能力和工作实绩建立联系,在薪酬体系中体现公平性,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如果薪酬差异仅仅因为员工的来源不同,就会令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产生抱怨,降低对工作的投入。
在薪酬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岗位与员工能力素质差异主要通过固定的岗位薪酬体现,岗位薪酬主要由员工的岗位特点、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决定。而浮动的绩效薪酬是组织对员工的努力和贡献的回报,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相关。另外与员工绩效相关的还有非物质薪酬——绩效奖励,我国企业最为常见的绩效奖励方式为记功。
在本案例中,L公司就可以根据员工c、d、e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他们的薪酬。若员工c为学土学历,有3年的工作经验,为公司的技术骨干;d为大专学历,有10年的工作经验,为公司的基层员工;e为学士学历,有5年的工作经验,为项目负责人。那么就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教育经历、岗位特点和工作经验一一对应地确定他们的固定薪酬。教育经历可以按学历分为高中、中专、大专、学士、硕士和博士6个等级,非学历教育可视为同等学历,相应教育津贴可逐级递增;就电路设计和研发而言,岗位可分为基层员工、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和高级专家4个层次,相应岗位津贴逐层递增;工作经验相对应的年功工资比较好确定,逐年增加就可以了。
固定薪酬的总额应当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否则组织就很难吸引到合格的员工。浮动薪酬可以以绩效奖金的形式来表现。绩效奖金又应根据员工的工作实绩及其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来划分为绩效达标奖金、绩效超标奖金、三等功奖金、二等功奖金和一等功奖金5个等级。三等功奖金、二等功奖金和一等功奖金可以视组织的实际财务状况确定,一等功奖金可以上不封顶,这样在操作中更有弹性。
在给予绩效奖金的同时,还可对突出的工作实绩予以记功。记功等级可分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四等功。与记功等级相对应的绩效奖励可以有晋升、表彰、带薪休假、公费旅游等非货币报酬的形式来体现。案例中的员工e的货币薪酬总额就可以由学士学历对应的教育津贴,项目负责人对应的岗位津贴,5年工作经验对应的年功工资和与工作实绩相对应绩效超标奖金加总而得。
如此设计,可以尽量使员工c、d、e各自对组织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相等,最大可能地实现薪酬的公平。
2.通过合理程序和有效沟通,保证薪酬公平的实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管和员工在员工的努力程度上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岗位的复杂性也有可能使绩效的评价标准不够客观,加上过于复杂的薪酬设计会导致过高的成本,这些都可能使薪酬分配的结果有失公平。
对于这种缺陷可以通过公开的程序和有效的沟通加以弥补,尽量将不公平的分配结果所带来的消极态度和行为降至最少。具体有以下一些措施:
①给予员工选择薪酬形式和参与薪酬系统设计的机会。②公开企業的报酬结构和计算方法,使员工了解薪酬决策的程序以判断其合理性。在本案例中,如果员工e的薪酬是按照L公司公开的薪酬结构和计算方法计算而得,而非仅仅以员工来源来决定,那么即使员工e的工资远多于c、d,员工c、d也不会产生怨恨,而更可能会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工作绩效,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③做好有关薪酬结果的沟通,对薪酬结果给予清晰、合理的解释;同时,主管在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尊重下属,礼貌地对待下属,给予下属发言权。比如,在本案例中,如果L公司的总经理能够就不能兑现承诺给以充分、合理而清晰的解释,也能够减少员工的抱怨,让员工从内心认同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L公司要在薪酬设计中做到公平,薪酬体系设计中必须包含以下5个要素:科学的岗位薪酬、与工作实绩相对应的绩效薪酬、与突出的工作实绩相对应非货币报酬、合理的程序和有效的沟通。其中,科学的岗位薪酬、与工作实绩相对应的绩效薪酬和与突出的工作实绩相对应非货币报酬构成科学的薪酬结构,合理的程序和有效的沟通则是科学的薪酬结构实现公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