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企业文化,不能不研究企业创业者和企业家,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和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习惯、价值观和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走向和实质性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创始人和企业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企业创始人,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但是,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将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两个概念分开,企业创始人可能是企业家,但也可能不是。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很多企业家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更不是创始人,在一些长寿企业里,创始人可能早就离开人世,企业的经营者已经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所以两者不能够等同,但是,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创始人也同时在企业的最高领导岗位上,可以说它既是创始人又是企业家。因此,本部分将这两者放到一起来论述企业文化源泉。
一、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的家庭背景对其影响
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个人经历可以大致分文这样几个方面:即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因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形成无外乎受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其思想意识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实践的磨练、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由于这些因素对企业家的个性形成产生了深刻印象,塑造了他的个性,并在其思想深处构成了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因此,在他创业或从事企业经营时,意识的深处或潜意识中必然表现出来,左右着其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的倡导方向与内容。
人的一生中很多价值观念是在成人以前就形成的,而在成人以前的许多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其思想意识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家长的思想素质对家庭成员及其子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家庭在培养、教育子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家庭影响的普遍性。其次是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第三是血缘伦理的权威性。第四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的统一性,使得家庭生活的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诸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的气氛、生活习惯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以及家风对子女的影响更为深刻。尽管这种影响是不自觉的,但起着春雨润物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除了父母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之外,还有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子女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经济条件和是否处于社会的平等地位,这在客观上会影响子女思想的健康发展。家庭传统的延传,以人为载体,代代相续不绝,每代人都从上一代那里接受并复制固有文化,然后又把它传授给下一代,这种现象类似于生物的遗传。家庭是一个人文化启蒙的温床。家庭时时刻刻用各种方式对他施加影响,灌输文化传统,使他接受特定的行为规范,形成特定的情感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评价方式。中国传统家庭在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时,十分重视父母亲的表率作用,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而在社会化过程的早期阶段,子女往往把父母作为理想人格范型,模仿父母的情感、认知、行为和评价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会产生影响,人的早期社会化带有鲜明的家庭地位和行业的色彩。家庭背景作为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对个人成长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的价值观与思维具有某种倾向性。
在全球华人富豪中,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台湾塑胶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是一位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到拥有数百亿资产的巨富,王永庆的创业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王永庆出生在台北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他的父亲王长庚是个茶农,家境十分贫寒。为了节省米粮,王永庆家平时一日三餐都是吃稀饭。在王永庆的回忆当中,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够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猪肉和白米饭。7岁那年,王永庆的父母省吃俭用地送他上了学。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压力,每天上学前,王永庆都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放学后,他还时常顺便扛一袋猪饲料回家。学校离王永庆家有整整10公里远,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要翻山越岭地将几十斤重的饲料扛回家,其艰辛可想而知。童年时代的贫苦生活,磨练出了王永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1975年1月,他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后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由于生活的煎熬,我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苍对我的赐福。”在王永庆10岁生日那天,爷爷将初懂人事的他搂在怀里,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王家世世代代都以种茶为生。但是看目前的情形,靠茶为业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你们这一辈人不要靠茶业为生,不要困在这山谷里,最好能出去闯天下!”爷爷的这番话,对王永庆日后的成长影响甚大。小学毕业后,家中再也供不起王永庆继续上学了。王永庆决定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于是,15岁的他告别家乡,踏上了去嘉义的路途。
从王永庆的个人家庭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台塑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以及台塑的文化中,无不渗透着小时候家教的影子,王永庆在一次讲话中曾经这样说:“朴实的生活才会有恬和的心境,同时养成勤劳的习惯,有了恬和的心境与勤劳的习惯,才能感受到精神生活的舒坦。”他不仅自己始终保持朴实的生活,而且一直用在这种思想教育者员工,形成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
家庭是人生的摇篮,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心理素质形成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背景对企业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在个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表现是:良好的家庭情绪气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考察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个性,不能不考察其家庭背景,了解了其家庭背景,至少可以从一个层面上了解其思想意识,进而了解他所倡导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对其影响
个人经历不同导致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不同思维方式,它往往以经验思维的方式表现。经验思维方式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包括心理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与外在行为的结合)所积累的知识而进行的一种思维类型,它是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实践的直接体验,以及传统的习惯而展开的思维活动。经验思维的功能是类比型的,它是用事物的外在联系进行推论,其思维水平从总体上说,尚未上升到概念性和普遍性的高度,但是,用起来很方便。企业家的个人经历的不同还导致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对价值观念的体验是不同的。
个人经历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人格形成和确立角色人格方面,一个人在社会中结成许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一定的身份,扮演一定的角色,角色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企业家的人格就是在角色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是以角色权利为基础,以角色的职责为标准,以角色的能力为核心,以角色认同为关键,其实质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要求的适应性。社会要求角色在社会分工和协作中发挥特定作用它对角色有一定期待和要求,要求角色必须要具备角色资格。不同角色资格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角色人格是人在角色的过程中形成的。角色人格的形成,首先是对角色的选择,即角色选择,这是角色人格形成前提和条件,角色选择是人的自主性的体现,个体选择自己喜欢,能满足自己意愿和要求,并能自生任的角色,这是角色人格形成的基础,其次是角色的认同是个体对其扮演角色的认同,即把它看成是体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实现自己价值的认同。
商人胡雪岩从一个钱庄小学徒成为中国最大官商的发达之路,可以说明个人经历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在胡雪岩时代,是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的体制,商人处在社会最底层,一个极小的官吏可以以其职业特权随便影响小商贩的生意,商人必须是处处事事行得通,才能以获得自己利益。胡雪岩在长期经商过程中,与一些“掏空心思”升官的人打交道,逐渐熟悉了“官官相护”的道理和“京中有人好做官”这一习俗。商业要发展,因应之道就是寻求保护,依赖官府,认识到一个坚强的后盾,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小的风险,因此,他不惜血本多次资助有前途的人进京拜官,为之出谋划策,最终被封建重臣左宗棠所看重。胡雪岩也在经营活动中逐步摸索出上通下达的“圆而通神”的经营方式,此外,胡雪岩认为,要使生意安全,必须要有良好的关系网,在乱世要有黑社会力量作保护,是保证其商业畅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举措。胡雪岩在与洋人打交道中接触到许多新鲜东西,逐渐摆脱了商业之贱业的看法,认识到商人职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当官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商人,这种反思使他对商业充满了信心。胡雪岩的经历说明经营借助官府之力的重要性。胡雪岩在获得商业的极大的成功的同时,在长期经营经历中也锻炼了“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具有在艰难困境中的忍耐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再看王永庆,他走出家门来到嘉义,嘉义位于台湾岛的中南部,是嘉南平原的粮食集散地,稻米生意十分兴盛。在亲友的介绍下,王永庆来到一家米店当学徒。在工作中,王永庆比别的学徒多了个心眼。他时时细心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诀窍,有时还向老板讨教点问题。老板看他挺虚心,便总是有问必答。老板哪里知道,这个刚刚涉世的年轻人,早已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自己开一间米店,自己当老板。功夫不负有心人。只一年工夫,王永庆便对米店的经营运作了如指掌,成竹在胸。第二年,他用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当时,嘉义城里共有大小米店20多家。与其他米店相比,王永庆的米店不仅开得最晚、规模最小,而且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很不起眼。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王永庆的米店冷冷清清,有时甚至一天都没有一个顾客光顾。怎样才能打开局面,吸引更多的顾客到自己的米店来呢?王永庆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认真思考,他决定在提高米质和改善服务态度上下功夫。硬件比不过人家,便在软件上胜人一筹。当时的大米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对此都早已见多不怪、习以为常。王永庆却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之前,他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此举深受顾客欢迎。在此基础上,王永庆又开展了送米上门业务。每次到顾客家送米,他总是先把米缸内的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打扫干净后,再倒进新米,最后把旧米放在上层。他还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何时需要买米等,到时候便主动送米上门。在王永庆的苦心经营下,米店生意终于一天天红火起来,从最初的一天卖不到12斗米,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一天就可卖出100多斗。为了扩大营业范围,在小有积蓄后,王永庆又办了一家碾米厂。当时,台湾是日占区,在那里,日本人经营的米厂无论从技术、设备和待遇上,都要比中国人的米厂优越。在王永庆的米厂隔壁,就有一家由日商福岛正夫经营的碾米厂,福岛正夫凭着日本人给他的诸多优惠条件,把生意做得很大。虽然外部环境不利,经营条件差,但争强好胜的王永庆决不甘心向日本人低头。他暗下决心,要通过加倍的辛勤劳动,打败福岛正夫。通过细心观察,王永庆发现福岛正夫的碾米厂每天下午6点就停工休息了,于是,他把收工时间延至晚上10点,每天比日本人整整多干4个小时,碾米厂的活又脏又累,福岛正夫每天都要花3分钱到澡堂去洗个热水澡。王永庆却舍不得花这3分钱,他每天都在家里洗冷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这样,王永庆就相当于每天比福岛正夫多卖出了3斗米(当时卖1斗米只能赚3分钱)。就这样,几年下来,王永庆终于把福岛正夫的米厂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正当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业务蒸蒸日上,生意越做越大的时候,抗战爆发了。台湾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资源供应地,一切物资均优先供应战争使用。粮食买卖受到限制,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被迫关闭。
王永庆遭受了经商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米店与碾米厂的关闭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止。王永庆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嘉义郊区开了一家砖厂。然而,祸不单行,砖厂开工不久,日本警察就以砖厂煤烟污染稻谷为由,勒令停工。虽然事业上屡遭挫折,但王永庆却没有向命运屈服。1943年,王永庆又利用嘉义地区木材资源丰富的特点,做起了木材生意。可是由于缺乏经验,王永庆的木材生意出师不利,大蚀其本。
1945年,王永庆怀着怅惘的心情回到了故乡。此时,由于粮食不足,村民们家家都饲养着鹅、鸭等家禽,既可以缓和食物的不足,也可以卖掉赚些钱。养鹅需要饲料。可那时候,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饲料喂家禽呢?因此,只得在野外放养,吃野草小虫。一般来说,家养的鹅只要3个月就有5斤重,但野外放养的鹅长得很慢,只有2斤来重。王永庆灵机一动,于是买来一批瘦鹅,用包心菜的粗叶子喂鹅,留下中间的嫩叶拿去卖钱。经过喂养,原来瘦得皮包骨头,只有2斤重的鹅,两个月后,重量便达到了七八斤。从自己的养鹅经历中,在养鹅过程中受到启发,决定在哪里摔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于是,他回到嘉义,再次做起了木材生意。为了了解有关木材的情况和开拓客源,他的足迹踏遍了台湾的高山大河、南北林场,积累了丰富的木材经营经验。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王永庆的生意发展提供了良机。王永庆的木材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便积累了5000多万元的资本。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委员会”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庆又凭着超人的胆识,毅然接过这个当时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几十年后的今天,王永庆所拥有的台塑集团已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和海外公司,在整个石化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永庆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塑胶大王”。
根据王永庆创业经历,他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一个人失意时,千万不要倒下去,要像瘦鹅一样,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足吃足喝,就会迅速强大肥壮起来。二是瘦鹅之所以瘦,问题不在鹅,而是养鹅者饲养方法不当所致。创业也是如此,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不在员工,而在老板的管理方法不当。这种个人创业经历,塑造了其不折不饶的性格,锻炼了其承受能力,也明白了做事业的许多道理,对其以后经营台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对其影响
教育对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知识积累,知识结构等形式来进行的,教育就是接受知识,而知识是一种对人、对事、对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对外部世界的经验、体验、理解、感受和感知,同时也包含着人对自我价值需要的意识和觉醒。首先,教育加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文化层次,并作为中介变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使人具有文化的本质和特性。其次,教育创造、积累、丰富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丰富改变了人的价值实现。其三,教育的发展从总体上发展了人性,提高了人性的自觉。其四,教育使人获得一定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而人的知识结构也就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意识结构。这种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决定着人对外部世界的价值思维、判断的选择,也支配着人的价值实现的目标,目的及方法和手段,因为人通过受教育对知识的理解将他的知识内化于他的心理或价值意识。这是一个经过融化、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加以选择、判断,对知识结构的这种思维、判断、选择就形成了人的价值次序,即人的价值思维判断的心理状态及价值目标确定。
选择的具有级别、层次的区别。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的水平、方式、内容都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就存在差异。由于人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文化经验不同、其知识结构也就不同,从而他在价值思维、判断、选择方面也会表现不同的价值层次和顺序,这不仅取决于人的先天基本思维能力,也在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不同的经验和经历。
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不同的教育背景导致其的价值取向不同。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受教育的程度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家的公理思维在思维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这种在从长期的经验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逻辑思维,从初始概念和命题出发,由它们来定义和推演其他定理的演绎方法。一般说来,我们把初始概念、公理、定义、推论、规则和定理所构成的演绎系统。没有经历过正统教育的人,很难有这种公理性思维,缺乏完整的知识架构,思考问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自己的所有经验也很难整合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公理,往往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掌握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则可以借助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运用自己的知识,分析判断未来;它既能够掌握企业经营中的一般规律,又能够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特殊性,不会仅仅把经验看作是制胜的法宝,而是不断地修正经验,提炼经验,上升为企业管理中的一般规律。在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思想中,很多是优秀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家的思想。
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未来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或企业创始者,经常运用个人成长环境中的一些事物来比喻管理,从这些事物的发展规律中找到经营管理的道理。在山区环境下度过童年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会以森林、大山、野生动植物来描述它的管理哲学思想,如王永庆的“瘦鹅理论”;一些在海边的成长起来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会以大海、海洋动植物来描述它的管理哲学思想,例如,张瑞敏就有“海尔是海,海纳百川”“要将企业做成舰队式的,而不是航空母舰式的”“吃休克鱼”等比喻。
由于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受教育水平、受教育的类别(文理科或专业)和其成长环境对他的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其所创办或经营的企业文化,使得不同教育水平和成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水平、内容和形式。
四、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的心理特征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企业文化的健康状况有着重大影响,夏尔?戴高乐就曾说:“那些具有品格的人会放射出磁石般的力量,对于追随他们的人来说,他们是最终目标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其中心理品格是重要的内容,个性心理包括气质和性格两个大方面,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人的气质可以大体分成下列三种类型:1.分裂型气质类型(自我世界的意识较强),在酒吧里独自一人静静地饮酒,在办公室里不为任何事物所动,只是一个人在旁操作电脑。这种气质的人在自我领域内绝不让步。2.躁郁型气质类型(沉溺于统一步调的世界中)。与同事意见不一致时,内心就会感到不安。平日吵吵嚷嚷地喝酒也无所谓,不拘小节总之,只要求得到结果就行了。3.粘着型气质类型(遵守秩序、有规律),任何事都以规则为优先。这些人认为会议也必须进行得有条不紊。所有的程序、方法、思想方面,他无法接受的,他就会死抓着追根究底。人类不同气质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张、做法与价值观。因此会有年龄上的隔阂、能力上的差距与经验上的差别。身为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自己的气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性格类型来分析,“性格”来源于希腊语的“雕刻、铭记”,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生活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形成他的独特性格,但我们可以把管理者的性格分成以下四种模式:(1)活跃积极型。这种性格的管理者极为活跃,并乐此不疲,丝毫无不适之感。他们自尊心极强,比较会适应环境,看起来很重视高效率,也能灵活、适当地运用自己的风格。他们明白自己一段时间之内在朝比较明确的个人目标迈进,朝着他自己未来的形象在成长。这种人重视充分动用理智,用大脑来移动双脚。(2)活跃消极型。投入较多精力,而收获却很少。这种活跃带有强制性,好像是在补偿某事或因逃避焦虑而一头扎进工作堆里,他好像雄心勃勃、努力进取、权欲熏心。他对他周围的环境咄咄逼人,对此他时常感到难以控制。他的自我形象模糊不清,时断时续。生活就是一场夺取政权并维持政权的艰难斗争。这场斗争由于至善主义的良心的谴责而时常受阻。(3)被动积极型。这种人心胸开阔,谦让顺从,不由自主,一生都在寻求对自己恭顺、合作,而不是固执己见的感情回报。这种人有助于磨平政治坚硬的棱角。但由于依赖性强,他们希望和欢乐又那么脆弱,常常会令人失望。(4)被动消极型。由于觉得自己无用,这种人往往自卑,而他们的工作态度则对此有所补偿。他们的性格倾向是借口强调一些抽象的原则以及程序的安排来从事务的纷争是非和变幻无常中脱身、逃避。从人的不同性格类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不同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不同性格对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的影响。
有很多种个性测试的方法工具可用来确定个性类型。根据荣格(Jungian)的心理学说,它描述人类的基本精神过程,一个由母亲和女儿组成的小组开发出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它有八种相对比的个性维度:外向(Extraversion,E);对比内向(Introversion,I);理智(Sensing,S);对比直觉(Intuiting,N);思考(Thinking,T);对比情感(Feeling,F);感性(Perceiving,P);对比判断(Judging,J)。这些偏好和它们的定位的比较均表示在下表中。在这四种对比的方面(如外向与内向),一个人对某一过程的偏好,也可表达成他的偏好是右手性(righthandedness)的还是左手性(lefthandedness)。“正如人的左右两只手都是可以使用的,但使用那只习惯的手能够更加自如、更充分地发展和协调它的功能,而且对它的运用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只是人们对它的使用比另一只手更为偏好,另一只手的使用没有得到同样的喜好和充分的发展。同样,一个人对这八种过程都会使用,但只有在他或她偏好的过程中,反应和感觉才是最自在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个人偏好对企业的投资方向、企业文化都有着很大影响。
从心理的成熟度来看,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在创业之初,会发现自己突然面对一大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甚至没有想象过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处理,都需要自己去决策。这个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创业实践的探索者。在创业之初,“人之初,性本善”,通常会以一种较为天真的心态去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事务、企业内部事务、员工管理事务和行业竞争事务。但是,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的现实是复杂和残酷的,实践马上就教育了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本人,他们不断地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同时在心理上也逐渐走向成熟。从另一方面看,心理年龄也随生理年龄共同成长,共同成熟。经历了创业第一阶段的成功之后,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能否保持适当的心理年龄,是更重要的事情。有的人因为早期的成功,会犯下企业的“青春期综合征”,狂热无比,“轻妄张狂”,大有“少年得志便猖狂”之势,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企业也无所不能,盲目投资、盲目兼并、盲目扩张,形成浮躁的企业文化。而有的人,则是相反的表现,心理上“未老先衰”,“小富即安”“安适自得”“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没有创新,企业停滞不前。企业创始人或企业家的心态状况,对企业的文化、对企业的命运至关重要,优秀的企业家都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态对企业前途的重要意义,维持自己良好的心态,才有良好的企业状态。
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都具备明朗的个性,他们必须在面对压力、挫折、失败等情况,经受住其中的任何一种考验,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摩托罗拉1928年创建,保罗?高尔文所创立带有他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大家庭”和“个人承诺”文化,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现如今依然风采依旧。IBM的老华森所倡导的文化主张和风范,历经多少任CEO不断完善和丰富,至今仍然保持着老华森的精神。
作者:刘志迎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电话:0551-2905341 e-mail:willwin888@126.com
参考书目:刘志迎著《企业文化通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