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人与产品静态在在的相似性
2009-07-20 16:04  浏览:207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人与产品静态在在的相似性

  有这样一谜语,谜机是:什么东西在早晨四条腿行走,中午用两条腿行走,晚上用三条腿行走?这就是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斯芬克司之谜。

  —前言

  “人”这个字眼,看来是再简单不过其实其中包含着很深刻的涵义。那么“人”又是什么?许多朋友可能以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谁不知道什么是人?我们就是人嘛!其实,这样的回答并没有解决问题。“人”是什么?这个很深奥,很博大的问题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探索,并试图揭开这个谜的谜底了,现列举以下有代表性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德认为:“人中从土中生出来的”。

  中国古代《列子。黄帝》指出:“有七尽之骸,手足之民,戴发含齿,倚食之,谓之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以上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出,“人”是什么的问题既古老又新颖,既平常又深奥,但人言之殊,不得要领,迷雾漫漫,疑团重重。

  笔者的看法是不妨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社会圈中,寻找一个静态存在的物作为参考系,通过平行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笔者的观点:人是产品。并以此展开“企业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如何建立将个人价值观融入企业价值观的统一价值体系”;“企业领导如何加工塑造人这一特殊产品”三个问题试探。

  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大家变得最多的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怎样发挥人的积极性热情、创造性……”可出人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当务之急便是如何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办法)使员工与企业能够心甘情愿的同呼吸、共命运,使员工强烈到自身与企业有着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并且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为企业效忠,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智慧,创造性,使之为企业服务。笔者认为首先一点使每一位员工清醒认识到自己和自己所生产制造的产品存在的共性。

  现在我们试将二者用平行对比分析法列以下表格

然后作如下阐述分析:

  每个自然人的降临是婚姻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繁衍的需要。他们的孕育者(“特殊生产、制造者”)是家族成员即父母。这一过程包括选择孕育的时间、季节、环境、心理活动、场所等待。出生后首先是经过胎教、幼教(家族教育),继而是学校教育自身修养(有意识的进行)贯穿这一时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社会教育及影响,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初级产品”(幼儿)的制造,加工阶段。然后进入小范围社会活动圈进行综合教育和深层加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认识等)。其后以“产品”(成人)形式进入“社会”(市场),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重塑过程,即产品原料,粗坯到成品的加工。如果能够寻找到“立足点”(产品的接受销售商)并且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产品的功能),就说产品到商品转化成功,那么产品获取的利润(作为人我们说创造性劳动后所获的报酬),就可以反哺于企业(父母、家族)获取扩大再生产(家族的稳固、和睦)的资本(经济因素)。如果被“社会”(市场)所淘汰,就必须“回炉”、“锻造”、“加工”(自身修养、学习、完善、充实、提高)再进入“市场”(社会)经历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与产品静态存在的相似性:

  一、都有生产者和制造者,区别是前者是家族父母,后者人与机器;

  二、都必须经过加工与重塑的过程:

  区别是:前者是可隐蔽的,有支配的,无时间性限制的;后者是可见的,客观的、有时间性的。

  三、都必须经过选择、认可:

  区别是:前者是通过社会传统规范来完成,受道德,风格习惯,宗教信仰,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后者是通过社会人群来完成的,受心理、地域、政治局势、人口结构与素质等的影响。

  四、最终都是回报于社会:

  区别是:前者是通过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及到抽象的大家庭(社会),推动人类进步为终极目标;后者是通过社会人群的满足为目的,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终极目的的。

  作者:杨启航,职业经理人。10余年营销实战和管理经验,倡导务实、高效、主动积极创新的职业精神。现就职于某外贸服饰出口公司任首席执行官。专注于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著有若干管理文章。国内多家专业管理、营销网站,杂志撰稿、专栏作者。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