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十二”说(一)
2009-07-20 15:16  浏览:201

  企业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课题,要想真正成为一家之言,此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企业文化就他本身的定位,时局要求他势必要成为一家之言。因为企业文他所负担的功能已经完全被人妖化,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成了金刚不坏之躯,无所不能了。另外还有不同的声音:企业文化是花瓶,是形式,更是舶来的垃圾。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民营企业,企业文化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乐观,当然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邋遢,企业文化本身的魅力已经开始在企业的运营中开始发挥着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企业文化真正意义上要得到全员的认识,得到企业管理的融洽接纳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无疑就是企业由传统的制度管理,经验管理到文化管理的一个升华。至于这个路到底有多长,需要怎么走完全取决于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企业内部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企业人对企业文化的一个再认识。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企业运营中背负的使命显然是沉重的甚至有几份不堪,但是前面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过痨死,最终夭折;一条则是生机焕发,把企业做大做强。

  1.企业文化的属性

  企业文化的属性,本人在小作《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是具有身理属性的》中提到过:观点明了即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头颅,制度和管理则是企业的左右手。我们先不要把属性这样一个问题归咎与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机体上,因为企业无论大小都存在着他的决策机构,生产机构,后勤机构,销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宣传机构和服务机构,而最终需要又文字变化成决策力执行力的必须一个规范的文化模式,那么在企业中产生的这种文化形式,我们是否可以不容置疑地将其定位成企业文化?答案是肯定的。企业文化他不仅是书面上的企业的共同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战略目标,文化背景,共同的理想,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有指导战略全局的行动方针。企业文化包容了企业的所有行为,因为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所以这些文化的类别,行为的类别,思维的类别必然充实了企业文化的内在价值。

  企业文化是属于社会性质的,应当属于一个大的文化体,他具有外力,内的力量,和扩张力,他的整体力量必然代表企业的活力和企业整体的追求。但是相对与社会来说企业文化又是个体的文化载体,其冲击力虽然具有他的必然性,但是他的影响力只能控制在企业内部或者是企业的所有员工的价值体系和思维体系上。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地理解:企业内所有文化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很大,但是如果细化,企业文化的概念无非就是企业的一个战略性纲领的口号,或者是精神,在操作上具有他的私密性和不可测性。但是正是这种来自精神层面的东西却具有指挥部的作用。我们尝试把企业的各个部门放到“五官“上来。鼻子,是企业的生产机构,它所担负的是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正常维系企业内部的日常工作,每个生产环节的优劣都需要鼻子的鉴定;耳朵是搜集信息的机构,好象企业的政策研究室或者公关部,它的作用非常明显,搜集市场反馈,汇总信息向决策机构汇报,保证生产的调节和市场需求的满足;眼睛无疑承担了一个观察的作用,它有效地对员工进行考核评比,对员工的绩效给予合理的认识和肯定;嘴巴就是企业的一个喉舌,随时地在传达决策者的决策,生产经营举措以及企业发展的思路。那么脑袋的作用自然地就落在了企业文化上来。企业文化在企业内外部都活跃在一个观察员,一个办事员的岗位上,他既要思考,而且还要识别,更重要的是要把有效的信息经过思考形成决策,那么可见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外部的形象树立和销售运营中的绝对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他提纲擎领的意义所在,在相对的论证中,企业文化已经具备了电脑CPU的作用,在企业内外的所有活动中,企业文化都担负着一个播种机的作用,而本身这种文化氛围的在企业本质就已经超越了企业管理经营的范畴,凌驾与企业的所有行为之上。因此再次肯定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首脑作用。起码他是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2.企业文化在经营格局中的充分运用

  企业的运营中,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无论是销售还是产品的消费,其主体都是人,人是由思维控制并影响着的,而人的思维又必将经受文化的熏陶。从企业的定位开始,到企业的运做,再到企业面对市场,甚至终端,无非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和产品的使用接力,那么如果没有一个产品的文化属性,这样的产品具有市场的前景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没有文化属性的产品他本身就不具备市场的容纳性,不具有行业的竞争性,当然这里的竞争性并非就是指无人可比,无人可敌,直接地说也就是在市场利润化的竞争优势中他本身已经遭遇了淘汰,无从谈起有机的竞争和有序的文化传播。

  企业的运营是什么?首先是要有利润的保证,那么是不是就会无端地被利用?肯定不会!任何产品本身除了要给消费者带来实用以外还需要满足消费者一个精神的需求,当然垄断行业就不存在这样的事态,起码在短期内是不需要的,或者是人们无从选择。为什么要让众多消费者在竞争纷纭的产品中选择你的产品,除了具有优良的品质和低廉合理的价格以外,那么当然人们需要得到一个精神层面的满足,那么可想一个没有文化蕴涵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度到底能有多大呢?

  尽管国内很多企业没有重视企业文化,或者在做一些流与形式的工作,那么他们所做的这些工作也正是满足消费者这一生理心理需要的。日韩风潮的席卷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当2007年夏季的时候为什么在服装市场上会涌现出那么多的韩国服装?日本的动画片的播出他们的更深远的意义无非是和国内的玩具市场抢滩,如果腾讯公司没有理解到文化的真正含义,可能他没有必要把产品上升到人性化的角度去开拓市场。诚然这一系列的行为恰恰充分说明了文化的风潮必然为企业的产品,企业的市场占有带来一个无穷大的利市。

  人们生活在一个与文化息息相关的环境里,他们的举首投足都是一个文化因素的形成,这是不必怀疑的。那么在企业的运营中如果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又如何去弥补文化和产品的对接这样一个缺憾?如果没有文化的对接,那么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服务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企业文化的运用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文化的完满和修为升华的境界。所以在企业的运营中,文化这个值得关注的因素在经历了由说教,到执行,再到决策,继而到生产经营这样一个渠道后,他必将是丰满的,那么这个丰满的文化物种必然地要找到他的载体所在产品,因此企业的产品本身就涵盖了企业文化的所有精华和高度。显然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得到运用肯定是企业的一个空前繁荣,反之企业凭借政策,时局的生存只能是王老五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企业文化的运用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在他们统一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了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和自我的实现后,企业文化也自然地被企业员工的思维所充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员工的自觉性,自发性,高度的自我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很大成本。在利润微化,成本重复利用的今天,企业能够高度自主员工的潜能,促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实现和企业共同生存,显然要比建立一个共同抵御风险的同盟安全的多。这恰恰也正是现今被老总们一提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文化在运营中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则是企业人和业主,和市场,和本土文化,和行业文化的一个衔接,那么在全员审视市场这样一个情形下,众多的决策总比单个人的决策要高明的多,所以在管理上无疑是丰富了管理的内涵,也成就了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和共同理想的实现。

  3.企业文化的管理和建设区别

  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国内可以用“戏说”来总结。眼下的状况很多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并非是自觉的自发的,国有企业是应付上面的行政命令,大有作秀之嫌;而民营企业只是“烧钱”行为,虚荣十足的表现,所以导致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反感,也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笔者故去所采访过的一家煤炭企业,他们一面在遵循着过去的经验管理,一方面又在尝试着工时制管理,一方面倡导引进人本管理,另一方面又引进了企业文化,在一时间很多的员工对这样五花八门的管理模式无所适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模式在先,好象大小会议上,所有的管理都是重中之重,可是一旦落实起来,无非是物质原子弹来刺激他们的劳动强度。其实这样模糊的管理模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主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民意畅通,不能及时地听到员工的声音,所以直接导致员工对所有的管理模式持抵触态度,端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事情屡有发生。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有一个文化的更新换代,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需要,更是迎合市场的需要,市场需要文化的传播,我们就做文化的传播,那么其他所做的一切就成了成本的附加,不仅不能体现文化这样一个管理模式的节约化精神,更为危害的则是企业内部矛盾重重,企业文化迅速变种,直接和企业制度向背而行。固然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引进是失败的不可取的。

  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促使企业走上文化管理的道路,但是要是没有建设好文化体系就去倡导文化管理,那么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学会走就学跑”其危害性不言自明。

  企业文化要求全体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行为理念,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整个工程是漫长的,庞大的,他需要对员工进行有机的培训,对企业内在特点的发掘和整合,对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认同,对企业的文化背景从个体到系统的突破,还有本土文化,个体文化,行业文化,市场文化以及产品文化的完全对接,这样一个工程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者对文化管理的认识和把握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考证研究。

  文化管理的实际无非就是在整合了企业文化资源,生产力资源,把文化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有效结合后所进行的一个更高境界的管理方式。而这个方式的最大前提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完整性,可操作性。

  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他们是先后承接的关系,只有保证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效果,才能保障文化管理的彻底实施。而文化管理又绝对区别与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急功近利的走捷径固然是盲目的,等待它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而告终!(待续)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