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
如何获得创新领导力
2007-10-02 11:00  浏览:309

      中国现有的体制对创新有阻碍作用

       作者: 《财富》(中文版)
 
      自 1997 年以来,Hay(合益)集团与《财富》杂志合作推出“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调查。迄今为止,这一排行榜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考量公司声誉的“黄金指标”。2006 年 10 月,双方首次举行“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调查(见本刊 2006 年 10 月号上半月刊),旨在推动中国公司早日成为“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近日,本刊编辑王亦丁在上海独家专访了 Hay(合益)集团全球总裁莫瑞博士(Murray Dalziel),讨论了中国公司跻身全球榜的机会与挑战。莫瑞博士一直是全球领导力和组织发展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在高管人员的测评、选拔以及接班人计划方面拥有丰富的经历。

      《财富》(中文版)问: 十年来“最受赞赏的公司”的工具模型做了哪些改进?

      莫瑞答: 十年来,我们在调查方式上更全球化。参与调查的公司和受访人员来自全球各个国家。这种趋势也体现在我们的榜单中,有更多全球化的公司跻身于榜单。这同时也意味全球化正越来越受到公司的关注。

      另外,在榜单之外,我们同时也进行了跟踪研究。2006 年的研究主题是“全球化下的公司增长”,2005 年的研究涉及到创新,而前几年则是关于吸引和发展人才方面。2007 年,我们计划推出的主题是“全球化运作下的公司治理”,深入讨论全球化中董事会运作的有效性。因此,不仅仅是一个调查,而是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问: 这个榜单是声誉调查而非数据调查,在调查中,大公司的高管、企业家和分析师是如何看待声誉调查的?

      答: 调查非常受欢迎。事实上,我们每年都会做类似的相关度研究,讨论基于声誉调查的“全明星公司”,它们在股票市场的表现如何?而历年来的调查表明: 它们同股票市场的表现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换言之,这些声誉也与企业的实际表现正相关。很多投资者愿意去投资入选榜单的全明星公司,因为它们在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

      问: 中国公司的表现并不出众,他们似乎无法与三星、丰田等亚洲公司相比,中国公司能够从上榜公司中学到什么?

      答: 有两个观点要关注。首先,是如何推进清晰、一致的全球文化。比如丰田公司,它非常成功地将文化通过严格的系统推进到全球,这对致力于全球性增长的公司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创新能力,与上榜公司相比,中国公司的创新仍然不够。

      我们公司最近的“领导力和文化”研究发现,中国现存体制对于领导力和创新有阻碍作用。如何让公司员工愿意提出新的想法,又如何在团队的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包括能够容忍一定的创新风险,而企业家又有接受创新的意愿,公司内部有创新的系统来帮助创新的思想变成现实,这些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另外,中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仍然不够,这也影响了它们在榜单上的表现。比如,中国大陆跻身《财富》世界 500 强的公司只有 19 家,营业额超过 80 亿美元的公司(“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候选资格)也不多,而通常只有进入行业全球排名前 10 名或者前 15 名的公司才能够榜上有名。中国公司需要在规模和数量上实现突破,才可能在全球范围建立影响力。换言之,中国公司的全球化程度仍然不够。

      问: 你刚才提到领导力。通用电气是榜上的佼佼者。从领导力角度,中国的 500 强公司能够从它身上学到什么?

      答: 通用电气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它通过强有力的公司领导力培养体系发现人才,并通过通用电气的文化影响,让他们在通用电气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通用电气在人才管理时强调绩效,让每个领导人关注绩效,绩效成为考核领导人的重要指标。

      问: 明年的主题是“领导力和公司治理”,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世界 500 强公司的公司治理模式与西方公司迥异,如何在这种公司治理的环境中选拔出优秀的领导人?

      答: 在中国,政府任命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人。事实上,国资委代表国家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大股东,由他们选拔高级管理者是没有疑义的,大股东是希望公司获得成功的,它和其他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同国资委人员在交流中也发现,他们致力于选择最优秀的领导人。

      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在选拔、任命和培养中,能否不照搬西方模式而有所创新,能否创造出中国独特的领导人选拔和培养体系,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世界都向日本学习企业管理。

      问: 您认为,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中国公司的创新机会在哪里?

      答: 优势在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都是由国家来任命和管理,国家可以将他们调配到不同公司中。这种运作环境对领导人的培养相当有好处,他们可以开拓眼界,了解不同的行业。

      但是,挑战也很明显。首先是中国公司的领导人(包括民营企业家)对于领导力的关注仍然不够。虽然 CEO 们普遍感受到管理和领导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不够,但他们却很少亲力亲为,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培养领导人。这与西方“最受赞赏的公司”形成鲜明对比,通用电气、宝洁等公司的领导人在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方面,花的时间远比中国公司要多。其次,在培养和发现领导人的过程中,中国公司建立内部体系方面仍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再次,在领导人选择和培养方面,中国企业的内部或者外部资源不够,商学院的数量、质量等外部资源仍然不够,内部专家等内部资源也不够。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