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优秀国企猛烈挑战跨国公司
64%的青年公众肯定“培养本地人才”是跨国公司最容易
博得国人好感的行为,而歧视中方员工则是最惹人反感的
“45%的人认为跨国公司在华形象一般,43%的人认为比较好或非常好,12%的人认为比较差或非常差。”这是近日,本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和腾讯网分别对5000余名青年公众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
尽管跨国公司在华的公众形象并非特别理想,但是绝大多数年轻人仍然愿意选择去跨国公司工作。调查中,94%的受访者愿意到跨国公司工作,即使内资企业的薪酬与跨国公司相同,仍然有80%的人选择跨国公司。那些公众形象好的公司,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尤为明显。
在本次调查中,共列出了50家国人较为熟悉的跨国公司,其中来自美国的宝洁公司排名第8,较为领先。今年10月初,宝洁公司曾在14个城市进行了15场校园巡展,创下了3天内吸引近9000名大学生报名参加的新纪录。宝洁人力资源副总监翟玉燕说,实际上每年通过互联网应聘的人数也非常多,参加巡展宣讲会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除了高收入,跨国公司还有什么吸引人?
在人们印象中,高收入无疑是跨国公司吸引人才加盟的重要法宝。此次调查中,71%的人表示,愿意选择跨国公司,首先是因为薪酬高。除了高收入,跨国公司还有什么吸引人的?
“我们甚至会在员工的职业规划里替他们规划‘跳槽’,只不过这种跳槽是在公司内部跳,从广州跳到北京或海外的公司,从一个产品部门跳到另外一个。”翟玉燕介绍说,在宝洁除了招聘,最具特色的是为员工做的职业发展管理。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从新人一路走到明天管理高层的位置,中间过程就像设计产品一样,有详细的发展规划。做什么项目,谁会是你的导师,参加什么培训,调动到什么岗位等,都在职业发展规划里面。
在本次调查中公众形象排名第13的强生公司北亚地区国际副总裁艾文邦告诉记者,强生把对员工的责任视为企业核心信条之一。每年公司都会选拔本地员工参加国际发展项目,让他们在国外的强生公司担任具体的工作,回国后担任更重要的管理职位。也有中国本土的员工,到其他国家的强生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艾文邦的话并非没有根据,此次调查中,有64%的青年公众肯定“培养本地人才”是跨国公司最容易博得国人好感的行为,而歧视中方员工则是最惹人反感的(70%)。
调查还显示,“更完善的制度与管理”(56%)、“更广的个人发展空间”(54%)以及“更好的福利”(50%)等也是公众愿意选择跨国公司的原因。
“老板看重的是工作结果,不在乎过程”。去年刚刚进入IT领域跨国公司甲骨文工作的丁先生,对公司的管理制度感受颇深。
此前,丁先生在国企和外企都待过,一直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前几家公司的管理风格是事无巨细都有成文规定,甚至每天的测试必须做完哪些工作,都有要求。但是在甲骨文,丁先生看到的管理规定少多了。
“没什么人管你。我们是长效管理,老板只看最后你的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平常连考勤打卡都没有”。
每天早上,丁先生先把3岁的儿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再去上班。这么一折腾,他比公司其他人都会晚到1小时。但丁先生通常也会晚下班1小时,自觉保证每天的8小时的工作量。遇到儿子生病,他根本就不去公司,直接带儿子去看病。“请假?没听说过!”
翟玉燕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正是周三,这位从1993年就进入宝洁的人力资源副总监,正享受在家办公的“特权”。在宝洁,员工可以每周选择一天在家办公。
当心,跨国公司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有这种诱人的待遇。
去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李雪,进入一家跨国公司仅1个月,便选择逃离。
大学毕业时,李雪被位于深圳的一家跨国公司选中,进入市场行销部从事市场策划。这家公司在中国的主要业务是计算机、通讯、消费类电子的代加工,发展速度非常快。李雪当时非常看好这家公司。
“感觉它属于世界500强公司,又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而且,在公司里,她属于管理培训生,也叫后备储备干部,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
但事实上,经过1个月的公司培训后,她大失所望。浓厚的“工厂文化”充斥在公司的每个角落,令她极感压抑。而且,培训期的月薪仅有2000多元。更严重的是,长达6个月的生产线培训令人望而生畏。
“完全是体力活,很多人在里面做不了多久就坚持不了了,尤其是女性。”
亲身体验之后,李雪选择逃离。“店大欺客”、“趁毕业生难找工作拼命压榨”、“很剥削人”成为这家跨国公司留给她的最深印象。
飞利浦在本次调查中,公众形象名列第10位。但是在飞利浦公司从事技术支持工作的张先生,却认为他的公司形象一般。
“跨国公司虽然有好的也有差的,但我感觉我们公司其实跟大型国企差不多,也是大锅饭,做得差不多就行了。我们都说只是混混日子。没有什么激励体制。”
3年前,张先生从一家国内大型通讯企业应聘到飞利浦的半导体公司,从事芯片业务的技术支持工作。没有多久,半导体公司被出售给几家大型私募基金,飞利浦只保留了很少的股份,公司改名为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继续经营跨国业务。
公司股份的变动,对张先生这样的基层员工并没有什么影响,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甚至欧洲公司的那种相对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也没有变化。
虽然对公司的评价一般,但相比较而言,外资跨国公司对张先生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只不过最大的原因是工作强度稍小。
“在我们这个行业,国内的企业普遍工作太苦,加班加点太多。”张先生因此离开了原来公司。
张先生目前所在的部门有20多个人,所有人不论技术水平高低,薪酬待遇基本相同。这让自感技术水平非常好的张先生有点愤愤不平。而且,晋升的可能性也极小,“大家老说到的玻璃屋顶问题,我们公司就非常明显。从部门经理往上,基本上是海归、台湾人和外籍经理。那是一个圈子,大陆人想融进去并不容易”。
优秀国企正在成为求职者新宠
跨国公司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工作压力大,竞争比较激烈。能不能长期稳定的工作下去,受访者的信心并不高。调查发现,如果进入跨国公司,有信心工作5年的人占50%,有信心工作10年的人占33%,能达到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只有17%。
在一家内资知名保险公司做保险客户服务工作的周建业说,他对跨国公司的第一印象是:“三高”——压力高、薪酬高、标准化高。但是高标准化或者过于刻板的生活,并非他的兴趣所在。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已到手的工作机会,跑到北京做起了保险售后服务工作。不需要每天待在办公室里,时间安排比较自由,当然薪水也比较满意,周建业很喜欢。
翟玉燕认为,过于稳定的工作并不一定是好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虽然需要重视,但是过于稳定意味着缺乏挑战,这种氛围对个人发展不见得是好事。”话虽如此,宝洁却仍然在用多种办法吸引员工留在公司。
“我们属于快速消费品行业,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平均每年是15%到20%,而宝洁比这个数字要低很多。”翟玉燕说。
虽然跨国公司看起来光环依旧,但日益成长的国内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求职者的新选择。
雇主品牌研究公司Universum今年对1万余名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发布了一份最佳雇主排行榜,中国移动名列榜首,是理工科大学生最希望进入的公司。另外进入前十位的公司还包括华为、中国电信、中石化、中石油,其他均为外资跨国公司。
Universum的中国区首席咨询顾问高颖介绍,其实国企的整体表现非常抢眼。很多国企经过多年的重组改制之后,赢利能力和经营水平都有显著提升,与以前的国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另外,这些占有优势地位的国企不但福利好,能解决大城市户口,而且上升空间没有外企常见的玻璃天花板。通讯业的一家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长曾说过,这样的国企既有“钱图”,更有“前途”,应聘的大学生年年爆棚,毫不奇怪。 (记者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