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目前的培训市场,可以用“无序”、“混乱”、“低层次”等词来形容。可以说这是一个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市场,也是一个非常混乱无序的市场,希望与问题共存。
从培训产品的市场供给者来看,专职的培训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国外咨询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兼职培训师和企业业余培训师构成了庞大的培训队伍,人来人往,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门路,各有各的说法,热闹非凡。因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在所难免。由于其进入门槛太低,由于市场需求太大,一窝蜂的涌入,也有客观必然性。
从培训产品的需求者来看,一方面因为培训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对培训产品的质量做出事先的理智判别,培训广告的策划包装、培训教师的知名度、培训师的口碑及其他外在因素(如培训地点是否是旅游点),成为企业购买培训产品时的主要考虑因素,这是一种非理智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参加各种培训成为一种时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没有做培训需求分析,没有年度培训计划,培训活动变得非常随意和盲目。在没有搞清楚自己是否需要的前提下,任何购买行为都是盲目的和冲动的。还有,有的企业对培训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培训费用上斤斤计较,又要物美还要价廉,也迫使培训产品的供给者以牺牲培训质量为代价,来降低培训成本。
以人力资源培训为例,同一个培训项目就有“工作分析”、“岗位分析”、“职位分析”和“职责分析”等多种叫法,至于其内容更是五花八门。
又如,某企业的内部管理可谓是一塌糊涂,但丝毫不影响其部门主管频频行走于各地传经布道,向其他企业传授经营管理之奥妙。
再如,一些中小企业把员工送到大学进行脱产学位培训,后果谁都会想到,人财两空。
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企业听众的热情,培训市场变成了火车站饭馆经济---你上当后不来了,但总会有人光顾的。
套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名言,某些培训是:请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化些不明不白的钱。当然我不是全面否定,一棍子打死,也不是希望企业拒绝培训市场,有些培训还是很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开发离不开培训。
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正常的,这是一个缺乏规则和没有理智的无序市场。混乱的市场供给者和盲目的市场需求者,构成了培训市场现在无序的态势。
试图短时间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我是悲观论者。用流行的说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那些规范的、坚守职业规则的高水平的培训公司、受训者和培训公司来讲,短期来讲,可能是受害者,因为在目前的培训市场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如低价竞争的结果,使得培训供给方越发浮躁,导致培训质量下降,从而引发培训需求萎缩,恶性循环的结果必然将这个有潜力的市场带入歧途。
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负面影响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要相信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力量,要相信投入决定回报的农场法则。同时,没有战国的混战,也不会有春秋的共和。对于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培训公司和培训师来讲,面对无序并能在无序中脱颖而出,不仅是重要的经验积累,也是增强实力的绝好机会。
从培训公司的角度看,必须建立客户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以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培训师必须强化的是客户意识、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
对于企业来讲,要建立培训管理体系和培训计划,学会理智地消费培训。
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也不可否认,这需要时间,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
当前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而不在咨询公司或培训师,也不在于政府或其他机构。这一观点的假设前提是,当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时,首先解决主要的矛盾。
整体思路是构建企业—培训公司---培训师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解决利益共同体问题,解决客户化培训问题,避免短期行为,消除市场无序的消极影响。
对于大型企业,应尽快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企业商学院或企业大学),减少对外部培训的依赖,建立专职或兼职的培训师队伍,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内部课程体系;对于内部无法提供的课程,与较大的培训公司、著名的培训师或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对于中小型的成长企业,应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与培训公司建立较长时期的战略联盟关系或策略联盟关系,具体讲或者可以是培训外包,或者是长期培训合作。
一旦这种关系建立之后,培训中介的市场领地就会缩小,高端的培训市场就会规范起来。低端的培训中介就无法主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