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培训市场的规模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但仅有两成左右的公司是赢利,优秀的培训师更是凤毛麟角。数据显示,合格的职业培训师仅占市场总需求的5%左右。
记者在培训市场调查走访发现,参加“培训导师培训”的往往是来自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的员工,很少有来自培训公司的职业培训师。
是什么造成了培训公司不愿培训职业培训师的局面?
影响力教育训练公司总经理易发久认为,培训师的“自由签约制”是主要原因:由于业内普遍采用自由签约制,高薪聘请来的讲师只负责授课、不负责销售,与公司不存在“共生”关系;因为是稀缺资源,培训师在收入分成时又要分得大头,培训公司的利润自然就少了许多,再作培训投资就勉为其难了:“自由签约”的培训师今天走东家,明天串西家,培训公司担心“跑单”,也不愿在培训职业导师方面“下本”。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市场上优秀师资有限,培训公司不敢在现有讲师身上投资,讲师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保证,培训公司无法获得新鲜血液,也就难以提供优质的培训内容,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面临裹足不前的困境。这是一个培训公司、讲师“双输”的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易发久建议说,既然签约制度存在问题,那可以由此入手加以解决。
“固定签约制应该是个更好的方法。有了固定的合作契约,培训公司就能采用必要的手段来对讲师加以管理;另一方面,讲师有了培训公司的包装与投入,自身的品牌价值也会得以不断提升,而且少了后顾之忧,可以更专注于课程研发和自身能力升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他提出了四条具体的建议: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认证机制,对市场准入加以规范,提高进入门槛;其次,在师资来源上要不断拓宽渠道,适当邀请一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资深人士来“传经布道”,走多元化路线;第三,要有“星探”那样灵敏的嗅觉,及时发现培训业的培训人才;最后,要花大力气对培训内容进行宣传推广,努力改变企业包括培训企业薄弱的培训意识,从而避免目前这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