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教科书上给一种叫做 Triboluminescence 的物理现象下的定义是:"Triboluminescence 是晶体碎裂时发出的光。"他说:" (从这个定义)你学到任何科学道理了吗?根本没有。你只知词义,却丝毫不了解自然。什么晶体在被碾碎时会发光?为什么会发光?你见过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回家动手试验吗?他根本就不会。""但是,要是你这么写:如果抓一把糖,在黑暗处用老虎钳碾碎时会看到红色微光。还有几种晶体也一样。没人知道为什么。这种现象叫做Triboluminescence。那么,他们回家就会试验,从而产生对自然的体验。
这种教育的失败不仅存在于科学教育中,在管理教育和管理培训中也屡见不鲜。
我曾多次问培训学员:"损益表中为什么要有Contribution项目,它代表什么生意含义?"面对的学员都是资深的企业经理,其中不乏MBA或经济学硕士,有些还是专业财务和会计人员,但是得到的答案经常是:"Contribution就是毛利嘛","Contribution等于销售收入减去售出商品成本"。
每次听到这样的答案都使我对传统商学院的教育感到悲哀。这些人"学"到东西了吗?没有,他们只是知道了一个生意上的术语,以及这个术语相对一系列其他术语的含义,或者知道了损益表上的一个指标是怎么算出来的,却不知道为什么企业需要关心这个指标,以及当这个指标摆在面前时,自己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无论科学教育还是管理教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培训亦然)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
笔者以为,培训的主体是学员而不是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应该在培训师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因此,如果培训真正要产生价值,挑战在于培训师和培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学员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挑战自己的头脑,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且最终运用到现实环境中去。
瑞典教育专家Klas Mellander 于1979年开发的经营模拟训练项目《决战商场(Decision Base(tm))》是经营模拟训练方式的一个经典范例。 经营模拟培训方式建立在Klas Mellander先生的自发学习模型基础上。
激发兴趣,使人愿意接受--把所接受的信息,主动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直到形成--自己的结论和理解,然后-- 经过运用和测试,确认自己形成的结论和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位女子买了一部照相机。照相机本身使她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渴望探索。她太想知道怎么用照相机了。好奇心促使她翻来覆去摆布照相机,目的是与以往对照相机的认识进行对比、验证。如此反复,终于有了发现--:"没错!这一定是快门。"接着,她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试验几次,既因为新鲜,更是因为在无意识间确认了自己已形成的结论。
这就是自发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能力与生俱来。就像孩子一边摔交一边学骑自行车。 只是到了"正式"的教育环境中,自发学习的能力被异化,"教师"反客为主了。
在本文开头介绍的费曼的例子中,费曼描述的恰恰是那个发现了Triboluminescence 现象的物理学家自发学习Triboluminescence 现象的过程,从而允许后辈学子从类似的环境中同样去"学习"。而教科书的定义割裂了学习环境,一心一意要"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住定义。但很遗憾,学生会记住精确的定义却不会形成归纳和分析的能力。
在《决战商场(Decision Base(tm))》训练中,24位学员被分配在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里,分别担任公司的市场营销和销售经理、生产和研发经理、财务经理、市场情报经理。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动向,决定模拟公司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然后,一年一年"实施操作",每一年末用会计报表结算、分析经营结果,制定改进方案,继续"经营"下一年。
在此过程中,学员们不仅看得到自己的经营结果。更想了解自己的"公司"为什么做得好或不好,为什么计划要发生的却失之交臂,为什么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却不期而至……在模拟中,学员突然意识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概念只是停留在"知"的层次上,却并不"会"。这时,学员进入到了最愿意吸收信息的学习状态:"意识到了不足(Awareness)"。现在,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分析外部环境、如何分析市场和产品、如何提高内部效率、如何核算成本…。
而培训师,却始终处于十分低调的位置上,学员何时需要某个信息或知识,他就在这个时候提供这个信息或知识。除解答共同问题之外,他是每个"公司"的"教练":当被问及问题的时候,他提供最起码的信息,然后让他们自己消化信息、讨论分享、对比已有的知识,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去尝试他们自己的办法,成功吗?为什么?不成功?又为什么?
可见,经营模拟培训最独到的特点,在于创造适宜自发学习的环境,学员复归为学习的主人。经过充分的学习体验,学员"会"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行为也最容易发生改变。
学员在结束课程时不仅真正学会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强烈渴望知道更多有关自己所在公司的策略背景信息,参与公司实际管理的欲望空前强烈。现在管理层成了培训师,该由他们抓住最佳时机,提供公司的现实信息、指导学员(员工)分析、批判和理解公司的策略目标。当学员(员工)形成与公司一致的策略结论时,他们焕发出来的就不仅是"认同和承诺(公司的策略)"的力量,而是"主人精神",因为这是自己通过学习形成的结论--"没错!这一定是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