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越来越纷繁复杂,外部环境中的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尽管许多企业为了应对变化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有时还是难以避免陷入突然而来的危机之中。可以说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人们必须面对死亡一样,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危机处理不好,要么严重地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要么严重地损害企业的公共形象。如何平稳地度过危机,是HRM(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积极沟通:稳定员工情绪
当企业处于危机中时,直接受影响的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心态和情绪以及在危机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顺利度过危机。在危机中,员工往往会出现不稳定心态和情绪,管理者如何管理和对待危机中的员工,消除员工的种种不稳定心态和情绪,稳定人心,对于企业顺利度过危机是至关重要的。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镇定:在危机中,应该说管理层的不安和感受到的压力比其他人更大。尽管如此,一定不能轻易流露出任何惶恐情绪,在危机中要明确自己的“顶梁柱”角色。“顶梁柱”若是倒了,别指望整座大厦还能撑多久。事实上,危机中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管理层对事情的态度。这时候,几乎所有员工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集中到组织中主要领导者身上,领导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会传递出某种信息,员工会就此猜测企业的真实状况到底如何。
直言真相:管理者在危机中要保持镇定,并不是说管理者对危机事件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管理者在危机中就好像家长一样,对自己的员工要比平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而且,如果危机已经暴露无疑,管理层就不应该再遮遮掩掩,反而要及时正式地向员工通报危机情况和危机处理的进展,告诉大家危机虽然发生了,但很快会被解决,这样才有助于员工在危机中保持正常的心态。注重需求:当危机发生时,管理者应及时的深入第一线,了解员工的情绪和与员工有关的各种情况。危机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忽略他们任何一方面,都将付出很高的代价。留心那些细微的地方对企业非常有益。
鼓舞士气:化危机为生机
危机过后,士气低落,如何鼓舞士气是当务之急。但是危机之后,企业面临减薪或裁员,这又与鼓励士气相矛盾。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如果按顺势思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将危机之风险让每一个员工来分担,就只能是让士气更加低落。此时,不管你采用怎样的沟通与说教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如果独出心裁,逆向思考,让企业全盘承担风险,就能稳定军心,激发士气,化危机为生机。
事实上,企业的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聪明的领导者会想办法把坏事转变为好事,即在综合考虑危机的危害程度之后,努力促成有利于企业某方面利益的结果。例如,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有些企业不是忙着推销和降价,而是眼睛向内,利用危机造成的危机感,发动员工提合理化建议,搞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群体共同面对外来威胁时,其内部的凝聚力反而会加强。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一点趁机培养员工的互助友爱和团队精神。危机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沟通和了解的机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一下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的角色和工作失职的地方,以改进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些时候,危机的发生直接暴露出企业管理体制中的很多漏洞,企业也可利用危机处理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水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企业能不能变坏事为好事,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把握和引导。
防患未然:砸碎“无所谓文化”
大部分快起快倒的企业都有一个直接的导火索,看上去似乎是危机没有处理好而导致企业迅速崩溃。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纷纷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法和思路,最被大家认可的是引进国外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但是,危机管理专家们往往忽视了危机背后积累已久的问题。如果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中,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入凉水中逐渐加热,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跳出的能力,直至被热水烫死。这就是问题管理中的青蛙原理。企业中的问题也是这样,企业内部的一些小问题日积月累,就会使企业逐步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制。
什么样的环境会让员工产生适当的危机感呢?经理人应当意识到,一个太过平静的环境容易滋生安逸的情绪,这时你的企业可能因此处于不进则退的境地了,所以你需要不时提醒你的员工,企业可能会倒闭,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尽其所能,不致于怠慢企业和工作。不少单位在门口写道:“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就是危机管理的生动写照。
实际上,很多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些员工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工作稳定是员工的权利。要打破这种无所谓文化,或调动那些惟恐失去工作的人们的积极性,就是风险与稳定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点。创造工作中的危机感对企业和员工都有好处。当员工战胜他们面临的挑战时,他们就会更加自信,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对企业有所贡献者,是工作稳定的惟一途径。,
文章出处: HRoot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