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言的,特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有能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在生产的运动中实现其价值增值,即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这种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形态称为人力资本。经济学创始人亚当 .斯密,曾在《国富论》中将全体国民具有的有用能力(体力和脑力)视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这是最早关于人力资本的论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宣告了人力资本体系的创立。舒尔茨指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学说的创立使经济增长理论实现了由“物”到“人”的转变,从资本的角度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的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资本概念得到更新和发展。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限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在货币形态上可以表现为保健支出、教育支出、迁移费用支出等。即任何人的能力都不可能完全靠先天获得,要形成、培育能力就必须接受教育,必须投入时间和财富。政府和社会应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实现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尤其是劳动与资本两大要素的投入。一般情况下,社会劳动投入要受到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劳动参与率等客观因素限制;而社会资本投入要受其积累率及可获得外资能力等的制约。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考察,生产要素的投入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即便生产要素投入在某些特定阶段可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其产出率却要受到当期技术进步和制度现状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增长主要是劳动力的增长、资本投入增长及人力资本贡献的结果。因此,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全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提高幅度。
在现代经济社会,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诸因素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的知识、技术、生产能力决定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人力资本决定着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益,节约劳动时间,用较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在诸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单纯物质资本与劳动数量的投入已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便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人力资本是保证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条件。
人力资本源于自身的再生产,即人们以各种方式向自身投资,使自己的知识、技能、道德、素质等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形成新的或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此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的是,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最大的特点是能动性、创造性、和再生性。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人通过有意识的物质生产活动,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于自然、社会和经济活动,从而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前,可以将人力资本反复投入到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重复利用,人不但可以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生产出劳动力的后备军。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人力资本的再生性也是其他生产因素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我国学者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定量分析进一步发现,物质资本增长因素只占个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19%,其余80%则要归功于人力资本等无形因素。
首先,人力资本投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新增长理论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英国经济学家塞尔瓦尔曾经把人力资本系数引入生产的增加对产出和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人力资本增加,必然使实际劳动供给增加,而实际劳动供给增加,必然带动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用投资收益率分析方法计算出美国1909-1929年间,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教育的两倍;而1929-1957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0%~31%;1960-1980年间,教育给经济带来的增长略低于1929-1957年的比率。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的前期,物质增长对经济贡献大,而在中期,经济增长主要是人力资本推动的。就目前来看,象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稀缺,资金紧张,但工业已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将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人的知识存量。在当代社会,人的知识存量即人们所具有的智力、知识、能力、技术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人的知识存量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因此,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可以增加其知识存量。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企业家、工程师和工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一个普通工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一个简单的力工创造的财富也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即使没有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只是提高了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素质、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也一样可以增加产出。提高劳动力素质已是经济发展成功的决定性条件。
最后,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促进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是生产要素追求最优配置市场的必然反映,人口流动事实上也增加了流动者接受和掌握信息,提高自身技能的能力。罗宾逊对39个国家的研究表明,1957?1966年,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农业和工业间的转移,对平均年增长率的总贡献为16%,他还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从劳动力资源转移这一源泉获得增长的余地更为显著。
二、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从我国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被逐步认识。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实际收益仍低于其潜在的收益。具体来说,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体制不合理。在人力资本形成中,教育投资是关键,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投资不足,中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多项研究表明,在初、中、高三级教育中,无论是私人收益率还是社会收益率,初等教育的收益率都是最高的。但是,在我国,有限的国家教育投资却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对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初等教育却重视不够,投资不合理,从而导致初等和中等教育投资不足,严重影响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也影响到高等教育。按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义务教育竞争力居世界第25位,教育结构整体竞争水平居世界第40位,高等教育入学率竞争水平居世界第50位,人才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实施以教育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劳动力素质与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我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知识存量比发达国家水平低。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中国大专以上职工所占比例为(为什么不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1.2%,中专为2.4%,技工为3.8%,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职工素质,而且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居民的文化程度(美国1994年大学以上人口占46.5%),这就造成我国劳动生产率低。1997年,中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2935.37美元/人,是美国1995年劳动生产率的1/33,日本1993年的1/38,韩国1994年的1/20,马来西亚的1/5。二是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拥有量以及企业部门的科技投入,都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R&D经费及与GDP的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规模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可比性指标,1998年我国R&D经费支出总额为526亿元,相当于63.5亿美元,R&D/GDP为0.66%,仅及美国的1/30,日本的1/22。
(三)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制度性分割。目前我国人口流动性较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观念陈旧,乡土意识浓厚,再加上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劳动力流动率非常低下,这不仅因为我们存在着以户籍制度划分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以所有制划分的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劳动力市场,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也抑制了劳动力积极性的发挥。另外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主要由上级任命,由此带来许多不利结果:第一,企业家队伍不稳定,收入低;第二,采用任命制的办法很难选出回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负责人,即会遇到“选人风险”;第三,真正的企业家(潜在的)可能流落民间。最终造成企业家短缺,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四)人力资本的投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限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下面就从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和投资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1、投资主体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构成就总体而言,与非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构成一样,都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类投资者,但各类主体对人力资本投资与非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因及其决定是存有差异的。
第一,个人投资者,即人力资本载体投资者。个人(包括其家庭成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主体,其投资的动因在于追求被投资者在未来为自己及家庭带来比较优势和相关利益,即获取预期未来收益。因此,个人投资的目的并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整体效用或收益的最大化。这里的个人预期效用和收益包含经济和非经济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的收益主要包括收入、职业保障、职位升迁、就业机会和消费效用等等;非经济方面的收益则更广泛多样,如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满足、社会地位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恋爱婚姻的优势等等。这些效益是非载体投资者所完全不能获得的。就动因而言,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是功利性的投资。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是个体的主观自主行为,但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它既要受到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即投资资源条件,如收入水平和时间保证等因素的限制,又会受到市场的供给条件,如教育、职业训练等供给能否满足投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企业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比较小,主要是集中在专业技能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投资等领域。因为这种形式的投资,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更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因在于获取最大化利润,即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取部分人力资本所有权派生出的使用权,最后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功利性的投资。由于企业既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又是人力资本的直接需求者,所以企业投资是按需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投资的市场风险,但却难以消除被投资者违约风险。为了规避或减少违约风险,企业应在投资前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手段,并与被投资者达成具有法律意义的协议或合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要明确确定违约赔偿责任,以求利用合约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本的流失,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保证人力资本投资能带来预期收益。
第三,政府投资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已逐渐成为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投资主体。虽然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差别较大,但各国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却具有相同的认识并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中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就是政府对人力资本实施的基础性投资。
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动因是非功利性的,因为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图在于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福利性效益:一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人力资本的外部效益、规模效益和连锁效应;三是改善一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四是更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大幅度地增加社会人力资本存量。因此,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福利性的,其投资要求尽量覆盖社会上的每一位公民,且完全不要求人力资本产权归属,在制度上充分保证和体现社会的公平性。考察世界各国的现状,政府人力资本的投资领域相当宽泛,除国民教育外,还有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方面。
一般而言,政府福利性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大多是普通性或一般性人力资本,但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又构成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基础。
2、投资特征
由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较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或客体不是非生命的物体,而是具有一定的智力、体力、精力和生命的人。所以,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要受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先天的智商、偏好、行为与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本投资评估中需要考察的因素就显得更为复杂。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多元性。人力资本投资取向受诸如社会经济体制、个人及家庭收入、企业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途径??教育的投资者主要是政府;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后,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开始转向个人,但政府还继续承担义务教育的投资;同时,人力资本再投资,诸如在职技能和专业培训等,其投资主体由企业担当。所以,人力资本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等,是多元的。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者与投资对象交织。人力资本载体自己是天然的投资者,即人力资本载体自身要投入智力、体力、精力、时间等,但是,同时又是被投资者的对象,所以,投资者与投资对象集中于承载者一身,这一点与物质资本投资有着显著的区别。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含有非物质形态的投入,即时间投入。人力资本是一种时间密集型的资本,所以时间也就自然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投入资源。对于大多数人力资本投资来说,都需要很长时间,有些投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成本受时期和地域的影响,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成本也不同,部分人力资本投资,如迁移与流动,其时间成本就较少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时间投资成本都比较高。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相继性。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所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上的相继性,即后期投资必须以先前的投资为基础或前提条件。严格意义上说,人力资本投资是由几个阶段相继完成的,典型的如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包括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部教育过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及其相继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相继性特点,使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复杂化了。一般情况下,小学和中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投资主体是政府。作为福利性投资,政府放弃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产权: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资主体是个人(包括家庭成员)或企业,根据投资主体的构成,或者个人拥有全部人力资本产权,或者多元投资者对产权共同分享;人力资本进入企业或接受企业培训后,作为功利性投资,新增的人力资本产权应归属于企业所有。
从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看,福利性投资通常为功利性投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功利性投资是建立在福利性投资基础之上的,没有福利性投资也就没有功利性投资。先期的福利性投资演变为后期的功利性投资,进而形成专用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承载着具有了普遍性和专用性人力资本。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想以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后来者身份赶超先行者,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要获得这种稀缺资源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以培养人才。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各级政府除了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外,还应广开筹资渠道,真正形成一个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教育新体制。同时还应看到,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不可能是由一次性投资而形成的(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是不断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所以必须不断地劳动者进行再教育和培训,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构筑学习型社会。这些工作主要涉及:(1)、根据社会发展进程,通过正规的教育体系进行有层次有系统的培养开发;(2)、通过用人单位或人才资源开发机构,适时地进行实用性、短期性的技能开发;(3)、通过各类继续教育网络,进行更新知识及技能,适应未来需要的后续开发。客观上,由于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的投资具有时滞性,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因此对于这样一种战略性投资必须克服短期化行为,要作长远打算,制定好相应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规划,营造尊师重教、求知好学的社会氛围。
面对下个世纪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工作内容的变化,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进行有效准备的最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不合格的劳动力将会逐渐被淘汰。因此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配套的必须是全面强化企业的职工培训,把岗位培训放在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强化教育培训应抓住两点: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要力求达到正规化、实用化、优质化;二是要注意加强对人的社会教育、创造教育、生涯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首先,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
发展国民教育是人力资本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的实践表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劳动者文化程度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本的途径。教育投资是指各机构部门为改善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所进行的投资总额。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投资是指劳动力人口所负担的总教育成本,它包括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所放弃的收入。教育投资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教育投资种类有:普通教育投资、成人教育投资、社会教育投资等。教育投资与生产性投资,尤其是流动性生产性投资不同,教育是一种长期性投资。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取得经济发展的优势,将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作为其最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教育是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的基础产业,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发达的程度。教育的长期任务是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变人口负担为智力财富;教育的近期目标则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国民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投资来源面狭小,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国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文化程度偏低的国情。今后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善高等教育的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要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动手能力;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鼓励发展各种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及各类业余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和提倡民办教育的发展,大力吸收企业、民间、国外投资基金等多种来源的资金,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教育财政支出,逐步改善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
其次,发展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学校正规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的特征,这种教育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教育需求。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将发展终身教育作为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渐成一种趋势。终身教育的目标是:改革教育及其体系,将阶段性的学历教育和学习,变为终身教育和学习,这样,劳动者在自己的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继续学习、进修的机会,并且这种学习的成果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评价。实行终身教育是人力资本实现有效增值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中的岗位,职业培训是使劳动者为满足工作中知识、技能的更新而不断接受新的培训,从而提高其智能和体能的重要途径。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定期岗位职业培训。培训的形式主要有各种级别的部门、企业、学校或社会单独组织或联合举办的各种在职培训班、科技推广项目班等。劳动力再培训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性质而言,这种投资旨在不断提高在职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尽管这种投资必须保持经常性,但其仍是短期性的。
第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人口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人口增长过快,会使大量的人力资源出现闲置而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平均水平,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甚至造成人力资本的相对不足。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尤其是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不论是对发达中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国家为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纷纷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以确保其在人口总量基本稳定的过程中,实现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三,改善人口健康和营养状况,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
进行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改善和增强劳动者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这是国家有效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保障,要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长期坚持下去。劳动者良好的健康状况是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本实现保值和增值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把对劳动者的卫生健康投资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必须尽快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态,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人担心,劳动力市场的更加开放会引起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土地无人耕种。但是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即使是开放城乡劳动力移民,也依然会有足够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同时,在户籍制度、人才引进政策等众多方面可以进行大胆的改革,以刺激人力资本的流动。
第五,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而人力资本的产权却相当特别,它只属于个人,与其所有者不能分离,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懒”,非“激励”难以调度,因此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要将激励政策落到实出,从分配制度入手,按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起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一方面,永许人力资本作价入股,直接参与企业的投资、注册和经营。不应限定比例过低,也不要规定上限(只能30%多),而是按其价值、市场前景、风险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另一方面,对优秀的企业家、经理也要根据其业绩使其合理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加上年功工资制和股权授予制等等措施,取消对于人力资本也实行60岁退休的官本位制度,改变企业家能上不能下的现状,一定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作者:博思达
,
文章出处: HRoot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