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突破性思维?
由美国纳德拉教授和日本日比野省三教授创立的“突破性思维”(Breakthrough Thinking)过程可以用展开而后整合的概念来说明,首先将所要解决问题要达成的目的展开,不断地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进行这种深入的挖掘,直到找出那远超过你现有问题之直接目的背后的目的为止。然后再从这最深、最大目的开始收敛,确定出在现实情境下首先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就问题论问题”的单因素思维的局限性,使问题的解决与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不是只停留在远大的、但目前还一时难以达到的理想中,而是回到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那理想趋近。同时在此过程中,将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取众所长。
1、独特性原则。
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倾向于使用过去曾经成功的方法。这种过去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往往能使人迅速解决新碰到的问题。但进入信息社会后,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那种在稳态社会中运用有效的方法开始显出其局限了。“以不变应万变”往往把自己推入失败的困境之中。
独特性原则表明,任何问题都有其独特性。具体而言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向更高、更深、更复杂的方向演变,因此,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时,不能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要把其当成一个新问题,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来对待,这样就不会犯想当然的错误。
实施独特性原则的关键是在解决问题时要确定其所在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的主角是谁?谁是受影响最大者?问题产生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但在思考解决方案时则要考虑到,该方案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迁,其影响会有什么改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如下规则来进行:
l 面对问题时,不回想过去遇到过的类似问题,而是直接针对该问题来认识其特殊性。
l 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目的。
l 将问题重新定位、归类。
l 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首先要描绘“应有状态”的图像,反复自问什么状态是“应有状态”。
l 努力改变成为问题前提的假设。
2、展开目的原则
该原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将目的一个个进行深入思考。最初的目的只是起因,如果仅仅看到它,就会陷入短视的泥坑中,甚至所用的解决方案会导致日后更为严重的后果。只有展开目的背后的目的,才有利于人们开阔思路,从整体上思考问题。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问题的实体和问题的价值。实体指想要改变的特定现状的所有条件,价值则是形成问题的愿望。价值观与人希望世界和个人变得更好的愿望紧密相连,事实上,许多问题都源自于人们追求幸福和个人尊严的价值观。在实施展开原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l 从集团或组织当前最切身的需求出发。
l 将集团或组织最直接、最独特的目的作为出发点。
l 目的的表达要简洁。
l 尽力展开,各个目的必须高于其先前目的之水平。
l 建立选择着眼点的准则。
l 不同的目的对应着不同的方法。
3、追求“应有状态”的原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为了达到我们在心中为事物设定的“应有状态”。对应于不同层级、不同时间框架下的目的,一个事物的“应有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应有状态”是一个系列,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著者所说:“在任何具有竞争的领域,追求‘应有状态’意味着,当你‘完成’一项工作感到放心时,你的竞争对手正在赶超你。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某人做了某件事,其他人就一起来效仿它,如此循环下去。每一个成功的新产品或体系,都不是最终的成果,只是朝着下一步发展迈出的一步。重要的是,应该经常考虑‘应有状态’,认识到目前正处于‘变化’过程中。”
由于问题的“应有状态”与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密切关系,所以应有状态始终聚焦于问题的主要方面,而不在枝节问题上打转转。它不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有哪些可能的意外,以及找到防止其发生的对策,它不是防止那些可能性很小的意外发生,而是集中注意力于那应有的状态,追求更好的目标。
“应有状态”的建立一方面是冷静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是创造性与人生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它鼓励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心灵深处那能够让自己激动不已的梦想世界,它承认人有追求完美的权利,并为此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预言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
实施“应有状态”原则的基本步骤:
l 给将要开发的理想解决方案设定时间框架。没有超时空的应对之道。
l 在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允许从零开始。
l 鼓励提出问题和设想,在此要坚持不加判断原则,以便从这问题和设想中引出理想的解决方案。
l 依据设计理想体系的指导方针,建立规则性概念。
l 避免做妨碍长远规划的事情。
l 确认今天的变革方案是将来继续改进提高的必要准备。
l 克服人抵制变革的本性,启发其接受变革、甚至期待变革的进取之心。
l 不仅仅是赶上,而是超过对手,进而超越竞争。
l 确保思维不受现有知识的束缚。
4、系统性原则
系统思维主要表现为能以整体的、动态的眼光分析与洞察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所导致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特征。系统思维对处理动态性复杂系统最为有效。当你遭遇下面现象时,就意味着所面对的是正是动态性复杂系统,只有用系统思维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l 相同的行动在短期和长期有相当不同的结果
l 同样的行动在系统的一部分引起的效果与其在另一部分引起的效果大相径庭时
l 看似明显正确的对策却产生了不合理的后果
运用系统思维时需关注以下的基本原则:
l 整体不可分割
l 今天的问题往往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案
l 过度推动导致相反效果
l 短效与长效往往不一致
l 欲速则不达
l 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
l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5、收集必要信息原则
人们以“信息爆炸”来形容信息社会。但被过多信息所包围对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并不是好事。该原则所指的就是,当遇到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有关上述各种原则的信息的收集上。不加区分地收集信息,不但是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而且思维不容易被其所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实施收集必要信息原则时,始终围绕下面几点展开:
l 在认识问题时,是否被面面俱到的“完美主义”所束缚?
l 为何种目的收集信息?
l 是否将时间浪费在搜集所有事实上了?
l 是否只收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6、参与介入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要几个上层人物在那里闭门造车,而是要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大部分人的智慧和积极性,使所形成的方案更加全面、有效,同时,人们在参与中能更好地理解方案,从而在方案确定后更好地执行它。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参与制定的东西,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实行。参与让参与者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意识,达成更好的沟通,并激发其创造力,使团体协作变得更容易、更有效。
7、继续变革原则
世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原来的新事物会变成旧事物,原来的成功方案会在随变得不再有效。因此,在实施解决方案之时,就要想到其时效性,并准备好变革和改良方案的计划,在为现有目标行动之时,就要策划将来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具体而言,人创造的所有价值迟早都会失去其意义,甚至走其初衷的反面,其次,现有的方案仅仅是实现“应有状态”的一个步骤,一个环节,随后还应有一个接一个的、更深入、更完美的“应有状态”以及其实现方案。
美国南加州大学管理和组织学教授奥托指出,“更美好”意味着人们希望达到更有效的愿望,而“更有效”是为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个人和人类尊严的提高,最终进入“自我实现”的境界。
本原则告诉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考虑以下问题:
l 何时、以及怎样改变现有的解决问题方案,使之能够更多地实现“应有状态”的目标?
l 是否有计划地进行变革,来改变现有的解决问题方案?
l 现有的解决问题方案中包含着使自身变革的因素吗?
l 为了更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何时以及怎样开发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