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习理念背后的假设是,学员是知识接收器,教师是知识发送者,学员会正确地将知识存储在头脑中,并在需要时应用(见图1)。
实践已经对传统学习模式发出挑战。不仅如此,随着对传统学习理论的反思和对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以情境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和社会生态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开始成为主流。以此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发送”与“接收”过程,学习是需要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图2)。
新的学习理论指出,最有效的学习应具备以下特点(David H Jonassen &Susan M Land,2000):
l 与“行动”密切结合。仅仅“知道”与“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行动”作为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环节。只有通过“做”才有真正的“知道”与“理解”。
l 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学习者认识到,自己是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第一、甚至唯一责任人。而且他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结果是,产生能够解决他所面对困难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l 教练主要作为一个过程专家,而非内容专家。教练的主要工作是“提问”,这些问题本应该是参与者自己能够想问自己的。通过提问引导思考。
l 拥有反思的机会。通常一个人在做具体工作时,几乎没有机会反思他们正在做的、即将做的和已经做的事情。而学习环境则让其有机会来反思这一切: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怎样?这种对经验的事后反思提供一人纠正错误和弥补认识偏差的机会。
l 所面对的困境是结构不良的。不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不是一个其他人(包括老师和教练)已经有正确答案的项目,而是一个真实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但直到目前还没有清晰对策的挑战。这样的挑战为有效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l 所选问题难度具有挑战性,但在当事人可控范围内。一方面,如果问题太简单,就不能唤起当事人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如果问题难度太大,远远超出当事人权限之外,也会让学习面临因无奈而引发的挫折和放弃之举。
l 学习是社会性的。意义或是理解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学习的质量受到学习环境的严重影响。一个情感上相互支持,而思维上相互质疑的学习团队最有利于学习的深化。
l 学习与所在工作环境的要求相一致。探索的问题或内容必须是组织最为关注,能为组织带来实际价值的项目。从而使学习具备高强度的激励因素。
不难看出,行动学习最好地吻合了上述原则,这让行动学习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个人信念和经验基础上的交流、解释和探索是有效学习的前提,通过对自己所熟悉问题、情境及对策的重新反思,才能真正激活学习过程,只有经过自我建构的知识才是活的、可用于实践的知识(Wallace &Kupperman, 1997)。行动学习所营造的正是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