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难,执行更难,协调决策和执行,难上加难”,这是因为执行和决策协调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被人忽视的矛盾,三国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官渡 官渡 激起反思无数
官渡之战前夕,袁军占尽上风,曹军勉力支撑,进而形成了对峙。此时发生了意外的事:袁绍谋士许攸因故投奔曹操,并献上火攻乌巢袁军粮草之计。曹操立刻行动,夜袭乌巢。战争的转折点出现了。
我们看,袁军是如何应对的呢?
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颌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颌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曹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颌、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兵一万,往救乌巢。
结果是:张颌、高览去攻曹营时,被有准备的曹军打败而归;而救乌巢的蒋奇在途中被杀,袁军的粮草被烧。两种方案均告失利。
看到这里,许多人都会产生疑问:袁绍是脑子进水了,还是吃错药了?明明是张颌想去救乌巢,却派他攻曹营;郭图要去劫曹营,却安排蒋奇代他救乌巢,如此安置,安能不败?
事实上,这种执行者所执行内容与自身意见错位,在企业组织运作中,并不鲜见,我们把这一类现象统称为“官渡陷阱”。
激励错位
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袁绍的处置极为不妥。有研究表明,如果只是被动服从,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话,员工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40%,而如果被充分激励后,则可以发挥80%~90%。袁绍的安排对张颌的激励水平是及其低下的,几乎为零。打好了,功劳算谁的?主意是郭图的,只能证明自己的建议不妥。打不好,责任又怎么算?
责、权、利如此不统一,难怪张颌最后的结果如《三国》所说:却说张颌、高览攻打曹营,左边夏侯淳、右边曹仁、中路曹洪,一起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
否则,以张颌之勇,怎么会轻易大败?那蒋奇呢?一招儿未发就被杀,从其心不在焉的状态表明,他的激励水平也是非常低的。
此外,袁绍的激励错位,还对组织中其他成员起到了负激励的作用,消除了曾经通过正向强化建立起来的积极心态。正因为如此,原本忠于袁绍的猛将张颌才会投降曹操。其他将士通过眼前活生生的案例认真学习,很快做出了类似的行为。此战之后,袁绍军队士气低落,一蹶不振,很快就崩溃了。
官渡陷阱的实质,是决策与执行不协调导致的矛盾。由于决策者与执行者意见不一致,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对立情绪,影响了执行者对决策者意图的正确理解;官渡陷阱中的激励错位,直接导致了执行过程中责任和利益的模糊,从而使得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目标,最终导致执行不力。
防范陷阱
对于官渡陷阱,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呢?
首先,尽可能使执行者和决策者的意图一致,使执行者充分理解决策者意图,并充分发挥其主管能动性,将执行内容办好。像前面所说,袁绍如果让张颌去救乌巢,郭图去攻曹营,为其提供获取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机会,就能形成正强化的良性循环。
另外,建立决策执行的双轨道考评、激励机制,在决策层面和执行层面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提高参与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并加强对执行的控制水平。
公元228年孔明出兵讨魏,由于误用马谡为先锋,失街亭而招致全军退败。街亭方向的队伍混乱不堪,兵将伤亡离散不少,丢失军械很多,而在另一个方位的队伍在赵云的率领下,井然有序地撤离,实属难能可贵。之后,孔明因此而奖赏赵云,“取金50斤、绢一万匹,赏云部卒”。对自己孔明却自贬三级,“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把决策与执行分开考评,体现了双轨制的泾渭分明。
最后,当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意图不统一时,应考虑设立可量化的指标,以分别考核决策者和执行者,明确责任。
赤壁大战中,孔明派关羽在华容道上伏击曹操时,恐其报恩放过曹操,用激将法迫使关羽立下军令状,关羽反问,“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坦然答道,“我亦与你立军令状。”此举即向关羽表明:曹操不走这条路,责任在我,属决策失误,来了又跑了,责任在你,属执行不力。以此,防止了责、权不清的弊端。
比较起来,孔明的策略高过不少现代的经理人们。例如,策划大师作为外脑,进入企业参与决策,随后方案的执行往往是由企业原有人员。双方决策执行的评价标准不明晰。所以,当咨询方案结果不理想时,策划大师常说的一句话,“责任不在我,而在于执行”。这样的例子最出名的恐怕非麦肯锡和实达公司的纠纷了。不经意间,经营高手也落入了“官渡陷阱”。
当执行力成为全中国企业都关注的命题时,防范“官渡陷阱”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只有企业领导人意识到了这个陷阱,我们的企业组织才能“哀之而鉴之,不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余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