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例子是今天客厅的主角———图易经理人顾问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咨询师朱荣民先生告诉给大家的。朱先生感慨不已: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运用绩效考核系统时,要适当加少许“人治”的成分,该铁血时铁血,该柔情时柔情。经过考察,他发现这家公司考核尺度过于严格,为了实现提高公司绩效的目标,忽视了员工的个性发展,并且采用“末位淘汰制”,以期达到对员工最大力度的震撼。结果员工普遍感到缺乏信任感,压力过大,工作成了一种痛苦,于是只能“走为上计”。
朱荣民说,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软”和“硬”这两种手段应该科学地并举,对不同的职务和职位,该各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国营企业和新兴的民营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通常有四大误区:
1、绩效考核的矛头直指员工,搞得员工和管理者在心理上产生对立情绪。员工认为管理者分明是鸡蛋里挑骨头,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员工只想钻空子,考核成了花架子。在铁面无私进行考核的同时,何妨加点“柔情”?多向员工解释,多沟通交流,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2、关键的绩效指标一刀切。在企业里,制造、销售这些岗位的绩效指标制定起来相对容易,可以“硬”一点,但某些二线部门,譬如行政,绩效指标不好量化,对他们的考核就得“软”一点。但有些企业全部一视同仁,员工反应自然不佳。
3、绩效工资比例一刀切。其实,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没必要每个月考核一次。这时就得来点“柔情”,给他们长一点的考核周期,小一点的绩效工资比例。看上去他们好像得了些特权,其实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平。而销售人员和生产工人的绩效工资比例就可以大一些,前者可占70%,后者可占40%。有的企业把员工的绩效工资一律设计超过70%,看似力度很大,其实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到最后还是吃大锅饭。
4、绩效考核过于关注结果,不重过程。绩效考核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回答自然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少企业只注重员工表现得怎么样,却缺乏对人能力的评估、潜力的挖掘,以及个人成长的引导和促进。企业不能光秋后算账,应该强化过程管理,经常找员工面谈,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会使员工和管理者真正并肩站在一起。
针对这四大误区,朱荣民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总结,开出一剂“软”、“硬”并举的药方:
★ 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实施的决心要“硬”,实施的方法要“软”;
★ 在制定关键的绩效指标时,一线部门的指标可稍“硬”,二线部门相对稍“软”;
★ 在设计绩效工资比例时,基层人员的比例硬度大,管理人员的比例相对“柔软”;
★ 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员工的工作表现必须是“硬碰硬”,但同时,对员工的个人成长要给予“柔性”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