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全国企业的人事部都换成了人力资源部的牌子。一下子,全国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们开始了绩效考核工作,然后蜕变成了“绩效管理”,动辄KPI(关键绩效指标)、BSC(平衡计分卡)不谈,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被考核人“云里雾里、稀里糊涂”,考核人“稀里糊涂、云里雾里”,整个一团浆糊。考核难,难于上青天!
人力资源者此时却是骑虎难下、欲罢不能,于是乎不断钻研人力资源新名词、新概念,然后迫不及待的在企业中应用。结果是:考核表格越来越复杂化、考核指标越来越量化、考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层次化,考核工作也就越来越僵化。考和不考一个样,考前考后一个样,不禁仰头长叹:“考个屁啊”。是啊,此等考核臭过众人之后便无任何意义。
说来说去,还没有说到正题,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到底该走向何处去?
本人认为天下万事、适者生存,考核管理也是一样。理论再精辟,也要看是否有土壤;方法再科学,也要看是否能生存。因此,人力资源者在制定考核制度前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企业领导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结果直接影响绩效考核工作的“战略性”规划。
其次,要弄明白企业的土壤能种什么苗?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帮助你明了绩效考核工作能够达到的“深度”。
最后,要清晰知道自己的“斤两”。如果人力资源部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公司可有可无的部门,人力资源经理一直都排斥在公司经营层之外,开公司年会都会忘记通知的角色,那么最好还是不要提什么“绩效考核”,那只能满足自己“被骂”的受虐心理。
公司总裁要求人力资源部做绩效考核无外乎以下几种目的:
1、大家都绩效考核了,咱也是正规公司,马上把绩效考核搞起来。遇到这种注重形式、追求时髦的BOSS,人力资源的工作还算好做。主要方法是概念新颖、紧跟HR前沿,写个绩效考核计划,从SWOT分析到MBO建立,到SSF的提出,干脆就弄个BSC,也尝试下KPI的考核体系,到网上一搜就可以找到相关名词。用是可以,千万不要弄巧成拙,要注意使用的分寸。原则就是:概念要新,操作简单(可以和考核制度中的概念没有任何关系),千万不要为难同事,更不要为难自己。到网上发几篇文章证明自己是专家糊弄下老板就可以了。
2、看看大家到底有没有偷懒。我每天都要给员工发工资,但是他们有没有为公司创造利润?要绩效考核。这样的BOSS追求的短期效益,企业大多也正处于成长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利润就意味着死亡,市场增长太慢也得死。这种状况下,绩效考核也比较好做,就是实施目标管理,KPI指标主要采用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及成本控制。针对单个人也可以采用投入产出率进行考核,一切以量化的指标为准,当然,配套的工资管理也要以低收入、高提成或者高分红为主。
3、企业已经从高速发展走向平稳前行,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利润比较稳定,BOSS认为自己已经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企业,管理自然要上一个台阶,因此绩效考核也要做的配合自己的身份,考核的目的是要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这种要求势必把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战略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上上下下必须认识到绩效考核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而是直线经理的工作。直线经理通过绩效考核,发现下属工作的不足而改善之,了解到下属的能力而培养之,而绩效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更主要的是帮助员工成长,帮助部门提高绩效,帮助企业增值。但是,这对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是人力资源的专业素质有没有达到要求,其次是公司中层经理有没有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NO!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各类咨询公司和专家涌现出来,根据国外先进经验和理念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方案。于是乎,一批有一批的企业带上了“光环”,最后不知所踪,活着的说“这不适合国情”,咨询公司说:“企业管理水平差、执行力弱,成功管理体制无法复制”。
我说,适合的就是合理的,不在于是否理念先进,只要目标明确即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不管海龟还是土鳖,企业赚钱了就是金龟”,“不管是旧思想还是新观念,达到绩效目的了就是好办法”。
说来说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借鉴给大家,但是有一句话要分享:考核能力也好,态度也好,归根结底要考核员工的创造价值,因此能量化的指标保留,不能量化的不考。还有就是要有“权变”意识,要了解企业和自身的能力,“盐碱地里长不出好庄稼”,哪怕你有很好的愿望。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大家茶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