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指标从两个维度将组织中的“事”进行分解落实。纵向来看,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组织架构的不同界面――业务单元、部门、岗位;横向来看,通过同一界面不同单位之间的指标整合,保证组织架构运作的协调一致。
然而,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绩效指标设计的不恰当往往导致部门之间出现协同配合的问题。比如某医药流通企业,采购部门承担的绩效指标是毛利率,因而倾向于采购毛利率较高的新特药,而不愿意采购毛利率低的普药;销售部门承担的指标是销售额,医院对普药的需求量很大,要增加销售额就意味着增加普药的采购。这两个部门的绩效指标不协同,牵引的方向相互矛盾,最终很难达成企业的目标。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基于战略主线,确定各部门KPI。战略主线清晰,是保证各部门工作方向一致的前提。在上述例子中,若战略主线是争取大量的医院客户,则采购部门的毛利率指标显然不恰当;若战略主线是争取更多的新特药厂商伙伴,则销售部门也要背上毛利率指标。
各部门承担KPI目标值要保持程度上的协调。目标值的协调,是保证各部门工作步调一致的前提。一个部门过度领先于其他部门的发展,对组织整体而言未必是好事。比如,销售部门销量的过快增长可能造成售后服务部门不堪重负,这也是前段时间TCL手机业务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
强化部门之间的内部沟通。沟通是个永恒的主题,组织中的某些管理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如生产与销售、研发与市场、商务与服务、总部与分支机构、管理与执行等等。从有效沟通,到相互理解,再到基于组织目标和整体利益的协调一致,这是解决管理矛盾和局部摩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