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原则
动机的复杂性,目标的层次性,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应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1.以精神激励为主导,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精神激励更是巨大的推动力,是较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激励。不论是从员工还是从企业角度来看,精神激励应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员工的追求将被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城市广电要改变传统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机制,侧重于体现员工自身价值和工作方面的满足感。集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名栏目、名作品等方面的评选,不断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以长期激励为主导,与短期激励相结合
一般来说,长期激励有利于员工的长期行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短期激励有利于较快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但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在激励机制建设中应以长期激励为主。
广播电视集团拥有较大比重的知识型员工。总体来说,员工知识层次比较高,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主持人、播音员等更是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但其职业的稳定性不是很高。因此,要注重对员工的长期培养,关注员工的长远发展,将员工的命运牢牢地与集团的发展捆绑在一起,结成命运共同体。
3.以个性激励为主导,与共性激励相结合
根据激励理论,必须全面了解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动态地把握需求的变化,并及时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要坚持以个性激励为主,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使激励更具成效。
在城市广电集团,管理与宣传业务、技术、服务之间,记者、编辑、主持、播音与制作、摄像之间,高学历人才、业务骨干与一般员工之间,存在较大的需求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员工的激励应有所差别,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4.以正激励为主导,与负激励相结合
正激励是对员工正强化的信息反馈,是员工所需要和期望的。负激励是对员工负强化的信息反馈,是员工所不希望和惧怕的。善于发现和强化对象的长处和优点,把对象身上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是激励理论所期望的。所以,在激励中要以正激励为主,以负激励为辅,以唤起员工的积极情绪,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
5.以内在激励为主导,与外在激励相结合
让员工从心底里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从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一种高的激励境界。这种从工作本身产生的内在激励,能够较长久地得到维持。城市广电集团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内部分工较细,工种较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对新员工要尽量根据其兴趣来安排工作,对老员工要加大交流力度,实行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选择,尽可能将员工交流到合适的岗位。要尽量使工作丰富化,增加趣味性,让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得到很强的自我满足感。
二、路径选择
1.实行全员聘用,健全竞聘上岗的用人激励机制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人”是核心,“激励人”是关键,但要真正“激活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激励机制。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氛围。
一是明确合同关系,实行广电员工全员聘用。
二是扩大选用民主,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
三是体现公平公正,实行普通员工竞岗聘任。
四是规范发展途径,实行行政与业务分类发展。
2.实行岗位管理,建立自主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
要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岗位的相对价值,建立对外富有竞争力、对内公平的薪酬制度,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可能发挥人才能力的目的。
一是坚持以岗定薪的原则。集团要根据广电的发展规律,规范岗位设置,实行岗位分类管理。要以岗定薪,按绩付酬,合理拉开收入档次,适当设置待遇级差,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二是提供对外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建立差异化的薪酬激励机制,逐步向主持、播音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岗位倾斜,向记者、编辑等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岗位倾斜,向管理、技术等具有决断性的关键岗位倾斜。
三是确立对内公平的企业薪酬。打破事业、企业、事业聘用、企业聘用等身份界限,重新构建以岗定薪、按绩论酬的薪酬体系。
3.实行绩效挂钩,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管理岗位聘后考核。主要承担创收任务的单位,要按照创收任务进行创收指标考核;主要承担宣传任务的单位,要严格考核收视听率等宣传业务指标。管理岗位员工的收入,由考核后认定的工作业绩决定。
二是加强一般岗位常规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面的岗位,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尽可能量化的工作标准和要求,重点考核一般员工岗位的工作实绩。
三是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收入分配、奖惩的主要依据,使绩效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荣誉、晋升、下岗分流等方面的得到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
4.实行知识更新,创新务实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
首先,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高素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规划,积极为员工提供接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实现员工与岗位的最佳对接。
其次,采取多种培养方式。针对业务、管理等岗位员工的特点,进行阶段性、逐级培训。当前,要着重加大对经营管理骨干的培养力度。
再次,建立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根据员工接受培训的情况,决定员工的报酬、奖励、晋升等。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创造开拓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