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基于平衡计分卡下的经营者业绩评价

   日期:2007-11-09     浏览:181    评论:0    
核心提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组合,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联结起来从而缔结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的契约关系网络。在平衡计

  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组合,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联结起来从而缔结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的契约关系网络。而作为各种利益相关者代理人的经营者,被相关利益者赋予经营管理权后,必须保证组织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而且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极不对称。因此为了避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建立有效的经营者约束与激励机制,这些约束与激励来自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公司治理结构、业绩评价与报酬计划。而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是这一机制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一、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演变

  经营者的业绩,即指经营者个体业绩,是经营者依据其自身知识、能力、经验、关系等素质合理调配企业内外部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影响和最后结果体现。而业绩评价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业绩评价方法及指标。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来看,业绩评价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阶段和综合指标评价阶段。

  成本业绩评价的出现是随着商品经济出现而随之萌芽的,其特点即为以“经营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作为判断评价指标。20世纪初,随着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的出现和发展,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单一经营公司合并创立的杜邦公司创立了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它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起点和基础,从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着手,层层分解,构建起一个包含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内部报酬率等的财务指标体系。随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在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者绩效评价更多地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上,转向了以企业价值为核心的综合指标体系。

  而企业价值研究是在“MM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财务学教授米勒博士于1956年提出:公司价值取决于投资组合,而与资本结构和股息政策无关)的基础上展开的,企业价值的确定主要是以企业帐面价值、重置价值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关比较乘数法和期权定价法来确定的。在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经营者业绩考核方法中,由Stern Steward &Chew在1994年提出的经济增加值(EVA)评价经营者绩效是全新的理念,但是以企业价值评价经营者绩效的前提是将企业价值作为经营者的绩效,而企业价值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经营状况,却并不能完全且充分地反映非财务影响,没有区分绩效中哪些是可控因素而哪些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最后,它也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因此,为探求一种更为可行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应运而生。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可以在企业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探索。

  二、经营者业绩评价的设计

  1、 设计原则 (次标题)

  经营者是企业运营的关键人物,对其业绩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影响到对其激励是否有效,最终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发展。经营者的业绩体现在运营状况上,但运营的结果并非经营者努力的全面反映,因此对其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企业战略通常是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均衡的理性选择,而经营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代理人,也有其自身的追求。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将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战略传达给经营者,并且使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获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业绩评价指标是这种利益沟通的手段,因此,是否反映了企业的战略重点是评价指标优劣的重要判断标准。

  第二、经营者业绩评价必须体现为长期和短期指标的结合。企业的价值是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短期的利益又是长期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两者的协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三、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财务指标往往只代表投资者的利益,却表现不出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而知识经济时代,谁也不能单独主宰企业,只有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企业的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有必要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进来,引入“顾客满意程度”、“员工满意程度”一类的非财务指标。另外,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要保持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一些无形资源,如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员工的士气及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一些非财务性指标,是长期价值的可靠来源。

  第四、公平性原则。股东给经营者的报酬由评价指标确定,报酬的计算公式为:S= + ,其中 为固定工资, 是激励强度系数, 是经营者业绩水平指标,通常是受个人的努力程度和随机变量(外部影响因素)影响的。其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即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而不可控因素是经营者个人努力下无法改变和影响的因素,通常指国家宏观政治与经济政策、行业景气程度、行业竞争状况,甚至天灾人祸等自然因素以及其它一些随机性因素。因此,企业的价值也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大小并不是与经营者的个人努力程度一致的。另外,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企业实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企业本身采取的手段来自一个团队,不仅仅是经营者。其实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业绩有很大的影响,在评价经营业绩时,还要合理地考虑不可控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否则会挫伤经营者的积极性。

  2、业绩评价设计

  平衡计分卡的立足点是企业的长期发展,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将公司的战略和具体目标联系起来,提供了评估过程与目标一致程度的工具,并显示达成这些目标应当采取的措施,是一种集成了整个价值链过程中的目标的系统的业绩评估过程。其涉及公司经营的四个方面: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前面提出,企业的业绩与经营者的业绩并不完全吻合。一方面,企业的绩效价值是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评价,是由资源结构、质量以及经营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相对长期的积累过程。而经营者的绩效是他任职期间所付出的努力和才智的结果。另一方面,经营者的业绩受经营时间,即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影响。从本质上讲,经营者的业绩只与其努力程度和能力素质水平相关,而企业绩效价值却是一个适应环境的结果,会受到可控与不可控两种因素的影响。设A为经营者的业绩集,B为企业价值业绩集,则两者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虽然经营者绩效与企业绩效不完全等同,但两者的评价都是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其考评的角度也可以是一致的。因此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指标也可从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这四个方面来考虑。其唯一不同的是,这四个方面的业绩必须要剔除某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影响。

  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还有一个时滞的问题。时滞问题是指经营者当期的努力为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效果,但尚未形成明显的可度量的业绩。因此经营者绩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绩”,即当前行为引起的业绩;二是“效”,即尚未形成业绩的效果。“效”的部分常常是以非财务指标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上,以企业的绩效为前提,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构成如下: 

  (1)财务绩效。财务指标容易量化,能较好地体现股东利益,也容易被经营者接受。财务指标 通常包括盈利指标(会计、经济、市场指标)、营运指标(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偿债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三个方面。其中任何一部分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有已获得的业绩,另一个是预期可能产生的效果。例如股价,对于上市公司在经营者经营的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即是已获得的业绩。一方面,由于会计分期等因素的限制,来自会计报表的许多财务指标都是滞后的,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则有一部分归于“效”的部分;另一方面,经营者的一些行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影响,而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预期的范围内有持续发展的趋势,这也是 “效”的一部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绩”的部分并非完全由经营者的努力和能力所带来的结果,还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故在评价计算时,应给予一定的修正以剔除这些非经营者实际业绩,这个修正系数为 (0< <1)。

  财务指标常常会造成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经营者可以通过并购、增加投资或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改善某些财务指标,增加经营收益总额,但并非意味着企业能够长期保持同样的绩效。

  (2)客户绩效。客户绩效是指经营者在自身能力水平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了有关客户方面的业绩的完成或对未来客户关系的改善产生一定的影响,前者是绩,后者是效。客户绩效指标主要有顾客满意度、顾客对产品市场的反应时间、顾客的投诉次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老顾客的维持度、产品销售量增长率、客户利润贡献率等。这些指标的确定可以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或相关的公司内外部数据资料获取,例如老顾客的维持度可以从公司的销售客户中得到体现。

  (3)业务流程绩效。随着企业对战略管理的关注,企业的利润产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业务过程,而将之扩展于整个价值链,即还包括供应商以及客户,所以业务过程指标应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来考虑。其内部指标包括产品合格率、机器停工时间、缺席数量、返工成本、质量保证、索赔数量、制造循环时间、准时交付比率等;外部指标包括供应商供货时间、供货质量、重要供应商的维持度等。

  (4)学习和成长绩效。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因此,新产品的模拟也越来越容易。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许多学者和实践者将目光投身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员工,为其提供不断地学习与创新的条件和机制,企业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与成长。这就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源动力。经营者在此方面的绩效即表现为经营者如何开发智力资本,鼓励企业内部创新。其相应的评价有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比率、研发投入比重、技术人员比重、新产品数量、新技术转化率等。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和创新所需的时间较长,短期内很少能有较大的业绩。这主要表现为对未来的效果方面,而这种效果常会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很难量化。以投资研发小组对新产品的研发为例:首先,研发的过程是繁杂和漫长的,经常会遇到失败;另一方面,研发出来的产品并非如预期的那样能够市场化,被消费者所接受。

  综合以上四个层面的考虑,得出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如下:

  财务绩效 客户绩效 业务过程绩效 学习和增长绩效

  盈利指标:

  会计(如利润)

  经济(如EVA)

  市场指标(如股价) 顾客满意度、顾客对产品市场的反应时间、

  顾客的投诉次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老顾客的维持度、产品销售量增长率、客户

  利润贡献率等 内部指标:产品合格率、机器停工时间、

  缺席数量、返工成本、

  质量保证、索赔数量、

  制造循环时间、准时交付比率等 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比率、研发投入比重、技术人员比重、

  新产品数量、新技术转化率等

  营运指标: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外部指标:供应商供货时间、供货质量、

  重要供应商的维持度等

  偿债指标: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3、经营者业绩计算

  通过以上的指标设计,在经营者业绩基于企业业绩的基础上,可以从财务绩效、客户绩效、业务流程绩效、学习和成长绩效四个方面来构建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四个维度的测评都只是企业的整体绩效的反映,因此,每个指标前都有一个修正指数 (i取1、2、3、4)。令 为第i个维度,则经营者业绩的计算公式为:E= (其中0< <1, =1,i取1、2、3、4)。而对于每个维度下的各种具体指标,根据各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各企业的目标不同,其相对重要程度也不相同,所以每个指标也要赋予一个权重系数。设 为第i个维度下的第j个指标, 为 指标的权重。所以 = (0< <1, =1,j取1、2、3……)。因此最终得出经营者业绩计算公式为:E= ( )(其中0< <1, =1,i取1、2、3、4,0< <1, =1,j取1、2、3……)

  在平衡计分卡理念下,基于企业业绩的基础上,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可以从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因为经营者的业绩会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剔除其影响的部分,对四个维度加以修正。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各种具体指标的权重亦不相同。由这些相对权重和对应指标的乘积之和便确定了经营者的业绩计算公式。

  但是,在各种维度下的许多非财务指标可能很难加以量化,其相对权重也很难给予确定。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基于平衡计分卡下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