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就在细节中”,但企业对于“细节”的关注程度超过了细节操作本身,并且有些走火入魔。
很多企业在禁止吸烟之外,还要求男性员工每天洒香水,认为这样可以给客户留下良好印象,却不太考虑客户是否被“熏 得难受”;有的企业连打卡机也没购置,却赶时髦非让每个人脖子上挂个大大的员工卡;“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把客人当成自己的家人”,公司的墙上贴着各种激励人心和警示的标语,细心看看都落满灰尘。
一家企业的老板总强调说他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每次开全体员工大会的时候,他却总是忘记请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发言,往往在全部工作汇报结束之后才猛然看见坐在旁边脸色发灰的人力资源经理。作为一个补偿,老板赶紧大大夸奖这位经理一番。
有赶时髦的营销专家奉献了一本名为《细节决定成败》的书,提示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只可惜书中的图片竟有一张印反了。当然这样的细节与专家无关,主要应该怪罪印刷厂,细节管理太不到位!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说,在管理界“只要有空子,就会有废话钻进来”。
一位硕士毕业生应聘企业培训师,在为他设计的情景面试中,规定15分钟内用各种方法让幼儿园小朋友理解什么叫“时间管理”。他一进教室就蹲下身子,让小孩子能平视他,并且自我介绍说自己叫“小马叔叔”而不是“老师”。他的作法不仅赢得了小孩子的喜欢,连企业也不能不点头称是,这样的细节或许不是任何管理理论能教的,需要的是个人的悟性。
很多人都知道上海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差距很大,一号线是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则出自我们自己人之手。诸如台阶的拐角、地铁口的设计等等都能看出细节处理上的高下之分。事后诸葛亮式的清谈,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细节的重要,但是脚踏实地的执行和持续改进的执着才是处理细节的关键。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黄河青山》一书中谈到,路易士·纳米尔评估18世纪的国会议员时,先不管谁是保皇党还是自由党,先钻研他们的来往信函,研究其家族账户,甚至找到现金收据,最后证明他们结成小党派,其中成员流动性很高,结党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私利。经过10年辛勤研究,他最终写成了《政治结构》一书。
历史学家对细节很有兴趣,但持续耕耘才能建立体系。这对管理界同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