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字眼。在所有的职位中都是被期望和要求的。但为什么员工不敬业;管理者为什么总是找不到“罗文”;敬业的对社会又意味这什么?
“敬业”在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就以“敬业乐群”明确提了出来。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敬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条件好、工作轻松、收入高的岗位,做到敬业容易。相反,条件较差、工作艰苦、收入不高、又远离城市的岗位,做到敬业就不易。目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产生了部分国民的收入差距的结果,让人们不由地在需求的层次问题上直接引发对“钱”的关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直是民间的一句俗语。今天许多人为了收入,放弃了所谓“敬业”,而选择跳槽也就不以为怪了。这是目前社会现状下无法改变的现实。
但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个人的角度还是社会的角度,提高敬业精神是必须的。
企业需要具备敬业精神的员工,需要大量的“罗文”,这样企业才具有竞争力,提升股东的效益才有了保障,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员工敬业表面看起来有益于公司和老板,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职业人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时,他能够从其中领悟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能从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不正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的最佳体现吗?
针对国内的社会发展的现状,敬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素质。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基础上,敬业精神则无从谈起。对于已经跨越过生理、安全和社会需求层次的人,需要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自然他们在工作中会产生敬业精神。
目前中国企业多数企业中的员工处于安全需求或是生理需求阶段,所以企业也没有必要对这样的员工要求必须有敬业精神。在市场经济中,几百元钱的工资差距就可以减少生活的压力,这也正是许多中低职位跳槽的唯一原因。企业针对处于安全需求或是生理需求阶段的员工所要做的就是定好工作的目标,指导员工实现目标,对承诺的回报给予兑现。而不是一味要求员工敬业,并又给员工许下不可兑现的承诺。同时更不能把员工当成是赚钱的机器,那就更谈不上什么敬业了!
处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企业应该更多的是给予空间和权利,满足职业人的尊重与自我实现。因为需求的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企业文化上来说,企业应该树立敬业奉献的榜样,赞颂员工的奉献的精神,形成敬业的企业风气。
从总体来说,敬业精神与社会的综合生产力、总体的国民素质密不可分,只有当全民的需求自然提升到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层次,敬业精神将在社会中普遍表现。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体现也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